之敌。
但即使伯颜能从整个帝国的局面上领会忽必烈的打算,恐怕他也不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老忽内心对乃颜的警惧。
一直以来,忽必烈不断地找各地的“名流”,“访历代之得失”,绝不仅仅是为了笼络人心,甚或作秀,他是真有心。事实上,同样以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辽和金,都是他必须要汲取经验教训的对象,而且他早已有所得。
老忽对乃颜的重视,其实从根子上讲,是有着自五代以来、北中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因为大都所在的燕云十六州,它先属于后晋的石敬瑭,然后是辽帝国、金帝国,再后是蒙古人。
但自沙陀人石敬瑭在公元938年将它献给辽帝国开始,整个这一区域有个共同的现象,即:在过去的三百多年历史中,它的每一个新主人,都毫无例外的从北方,更确切地说,从先拥有东北之地开始,进而攻占或控制了这十六州。
所谓的契丹辽帝国,其实是过去游牧在辽东的鲜卑族人。
而哪个大金,人人都知道它的龙兴之地是哪里。
就是蒙古,也是先控制了辽东,然后再席卷了十六州。
这些并不太远的陈年旧事,忽必烈如何看不到呢?历史上的他,在两年后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仍亲征乃颜,这绝对不是一时冲动。
事实上,这块处于东北方向之地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均在我们帝国历史的下半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后世为了共和国的半岛之战,一度吵了个不亦乐乎,有人还绞尽脑汁地想证明其中的不必要性,其实根本没必要,因为有些事情也许非常简单。
有外人在三百多年里,始终试图通过哪里来征服这块东亚之地,最后一次短的算是八年,多的算,国人抗争了整整十四年,这事刚结束才五年,就又有人来了,你说是什么感觉?
外人几次三番地通过走廊想打进你家里,而且也不是没打进来,再看见带棍子的人又从走廊摸到你家门口,就算是条件反射,您也应该立马就有激烈的反应。没有反应?在外人眼里,说明你要么好欺负,要么就是没把这个家当回事。
话再说回来,如果这场仗没打,它的后果就真的没人来挑刺?
人心有时候真的就是那么回事。
忽必烈和伯颜的真正区别在于,他表面淡定,但实际上是真正非常重视南方的哪个对手。因为按后世的话说,所谓的争霸天下,双方至少要玩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张牌。
而老忽就算没有后世明确的理论指导,但像他这种人,却从本能上也是知道这些的。从潜邸开始,他一步一步登上大汗之位,乃至到了以后,所做的事全都是这些。
海都和乃颜在草原上拉起的是反对他汉化的大旗,这实际上很勉强。他们在军事层面上,总体不如北元,而经济上,就更不是帝国的对手。至于文化上,老忽至少还弄出了蒙古新字,他们有什么?
所以,忽必烈固然重视这些“叛臣”,但他的“宽容”,甚至表现的始终成竹在胸,是因为他手中的牌一直比对方多。
而南方的哪个小儿完全不同,老忽已经觉察到他的险恶所在了。
有些事情是瞒不过这个老人的,而且他也绝对不会无动于衷。
忽必烈实际上一直在每年的夏季都到上都,但他今年这次驾临,的确给了伯颜不一样的感觉。这是由于老忽先前内心里一直在权衡,没有做出最后的决断,所以显得和伯颜没有尽言。
然而,在这个如画的夜晚,当帝国的大汗终于再抬起头来之时,他已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断。这个决断,就是“拔刺”。因为在忽必烈的眼里,只有尽早拔掉乃颜这根身边的“刺”,他才能放手做其它。
帝国大汗缓缓地开口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