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认可了这个计划,自然,他肯定还要召集众将商议,最后给出广南都督府的意见。
然而,宋瑞看了陆秀夫和高桂的信,还是禁不住有点发怔。他的“怔”,并不是因为宋军又要大举扩充,而是这个“扩充”的背后。
宋瑞知道,不计水师,宋军现已有步军十万余人。而陛下之所以一下子就提出,将步军扩充超过一倍,是由于朝廷有了更充足的财力。
当初他刚收到兵部发来、关于陛下和朝臣们商议发行所谓“国债”的急件时,同样大吃一惊。因为他立刻就体会到王荆公“青苗法”和陛下“国债”的区别,那就是一个字,“逆”。
可这个“逆”的效果是什么呢?
茅湘当时在所附的密信中,除从兵部的角度解释了这个国债给禁军带来的好处,更提出:要让军中将士,人人都多弄点。而且他还告诉宋瑞,刘师勇已下令他的水师“小崽子们”,把藏在家里的钱拿出来,先弄一百万贯的“国债”再说。
宋瑞在楞了好半天之后,他问边上的小秀才:“萧资,你愿不愿意把钱借给朝廷,弄点这个国债?”
萧资点点头:“萧资愿意,文相。”
他笑嘻嘻地又接着说道:“反正钱在家里放着也是放着,借给朝廷还能弄点利钱。”
听了他的话,宋瑞没吱声。只不过他的脸上开始有了轻笑。
小秀才看了看他,又轻轻地问道:“文相,朝中的大臣真的会同意此事?”
宋瑞点了点头:“会的。因为他们一定会把钱借给朝廷,弄来这个什么国债。而且,而且很可能还会多弄点。”
萧资有些不信:“他们难道就不怕朝廷还不上钱。”
宋瑞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如果兵部其他的人不知道朝臣们内心里所想,这个堂堂帝国的状元公是绝对知道的。
他笑着告诉小秀才:“萧资,朝廷不仅会有钱,而且将来钱还会很多。”
宋瑞看了看疑惑的小秀才,接着说道:“这个广南东路,曾有两个朝廷过去最大的铸币之所,一个是韶州的永通钱监,另一个,就是以前我们在惠州曾占领过的阜民钱监。它们都比福建建宁府的丰国钱监还要大。”
韶州并不仅仅是粤北交通要道,并且在经济上,它对帝国也非常重要。哪里的永通钱监,过去是帝国最大的铜钱铸造之地,它最高时年铸铜钱约为八十万贯。而惠州的阜民钱监,则曾是帝国的第二大钱监,年铸铜钱达到了七十万贯。福建建宁的丰国钱监,虽然也是帝国重要的铸钱之地,但相比这两地,就差了不少。
“你想想,现在我禁军拿下了福建、广南,有了这三个钱监在,还怕以后朝廷没钱?”
这些情况朝中大臣都知道,他们心里更早就像明镜似的,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哪个利钱,不要白不要还差不多。
萧资笑了:“哪在下也多弄点这个国债。”
说完,他还狡黠地看了看宋瑞:“刘总使可是说了,这是陛下送给咱们的。”
宋瑞叹息着摇了摇头,他的心里也禁不住冒出了和陈宜中一样的四个字,“乾坤颠倒”。
但是,“乾坤”颠倒了,它还是“乾坤”啊。
宋瑞绝对是个聪明人,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在他看来、胆子已经够大的“帝国国债”背后,他的陛下竟然还隐藏着一个更胆大包天的图谋。
因为陆秀夫在今天的这封信中,除了关于行在的事,还轻描淡写地讲述了一番陛下“圈钱”的谬论,并大致说了一下哪个陛下所打算的什么“大宋钱行”。
宋瑞震惊,他对陛下的谬论领悟也是很快的。甚至他比陆秀夫、赵与珞等人,更能看到这个举措对帝国未来的影响。
因为一旦这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