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淡淡地应道:“你也并非是想杀我。”
如果后人要讲马上的武功,实际上宋以前,有一个人应该被注意。因为他的本领是在正史上有记载的,而且描述的比较多点,那就是隋末唐初的名将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极善马槊这个兵器,不仅善用,还善于躲避。每次他单骑闯阵,对方的槊一起刺来,总是伤不了他,而且他还能夺了对方的槊,再刺回去。
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也善马槊,听说后并不以为然,就想亲自和尉迟敬德比试一下。他让人去掉槊刃,双方仅用槊杆相刺。
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对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尉迟敬德说:“即使齐王你有刃,也伤不了我。请齐王不必去刃,在下将槊刃去掉。”在随后的相斗中,李元吉却总是刺不中他。
可能李元吉有点不识相,还要相斗,李世民就不高兴了。他问尉迟敬德:“夺槊、避槊,哪个难?”
尉迟敬德回道:“夺槊难。”
于是李世民就让尉迟敬德把李元吉的槊给夺了。
李元吉也确实是有点过,他纵马持槊,一心想要刺中对手。但尉迟敬德一会的工夫就夺了他三次槊。
李元吉向来自许骁勇,这番比试后,虽表面上赞叹惊异,实际上内心以为奇耻大辱。他后来帮着他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世民做对,一门心思要整死李二,怕也是有点这个原因。
尉迟敬德的本领无疑是很高的,他应当还具有后人所说的空手入白刃的功夫。但是,当他遇到真正的高手,比如秦琼时,肯定就绝不可能像对付李元吉那样。李元吉的这个“骁勇”其实很有水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李世民三次都没射中,本身更不是什么出入疆场之士。
史格非常清楚,真正的马上斗将,是一种对武士的极大考验。双方在高速奔驰的马上对冲,勇胜怯,强汰弱,胜者过去,负者倒下,这个过程既无花哨,也没给双方留下什么余地。所以史书上只能简单地“驰斩其首而还”,因为太快了。除非其中的一人,是世所罕见的、传说中的绝顶高手。
如此凶险的生死相搏,这个“戍卒”怎么会用这样一根棍子?
史格同样不认为这个“戍卒”不精于马战之术,相反,在他的看法里面,对方在急驰的战马前,每一次闪避均如此恰到好处,除了他自身超人的本领,也必然对战马和马上战术非常了解。
事实上,史格早就反复琢磨了哪份战书,他已经认为其中用心可疑,只不过“戍卒”的弃马步战,**去刃改为棍,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他的判断而已。
“阁下似乎并非军中之人,且更看重的,怕是贵主的再次决胜吧?”
史格盯着这个所谓的“戍卒”。
真正的马上斗将,你死我活之后,还怎么来个二次决胜?他赢了,远走高飞。输了,命怕都难保住,还怎么决?史格很难想象这个世上、有能在马战中将他活捉之人。这场所谓的“斗将”,怕是从一开始,就味道不对?
再说,他已经从这个“戍卒”的身上看出和宋军的军士、包括张世虎完全不同的做派。
听了他的话,“戍卒”没有言语,因为他在回想琼州皇宫里发生的一切。
当他开口允诺要将史格擒来之后,某人先怔怔地追问:“真的能赢?”
“臣自保当有余。”
某人立刻就疯狂地在屋子里乱窜起来:“好,好,好,能平就好,咱们没吃亏。朕要亲去阵前,为你压阵。”
斗将,俺内牛满面、千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