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融合(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原则下,义军再度进行了划分。而畲民则进行统计并造册,据此将他们分成四类,即:有地与无地之人,愿意离开原先所在地与情愿留下之人。

    有些人是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之地的,那就随他所愿。已经有地的,给予凭证,免税二十年;无地或地少于二十亩的,从离开的人留下的土地中划分或补足规定的土地,也免税二十年。

    至于愿意离开的人,这会是大多数,因为他们现在主要在山区,而基本上每个人还是愿意前往更容易发展的地方的。

    帝国现在在福建路掌握的,有逃避战乱抛弃的土地,以及没收投降北元官员的土地。对不起,兄弟我是绝对不会对那些人客气的。故此,完全可以将这些土地分给移民。

    东下令:将畲民和许夫人、陈吊眼义军中的百姓混在一起分配这些土地。

    东个人认为,从历史上族群的融合过程来看,除去其中极端暴力的做法,真正平和的进程,它的最终结果实际上就一句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出彼此。人为的按族群分开,不利于其融合。

    但他的玩法,是由于他相比后世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他有空间。后世共和国立国时,人口已达近五亿,而现在,整个这块土地上所具有的,也不过才近六千万。

    他实际上更看重的,是第二个举措,即文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教化”。

    东告诉卯大老:“卯将军,一旦畲民安置完毕,朝廷很快就会在那里设立学校,告诉所有的人,孩子们都应该去上学。他们中的可造之才,朕希望将来在朝堂上能见到。”

    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恩赐,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举措,因为从根子上讲,东最有利的条件,是在这个中古时代,帝国疆域内、包括它周边地区的族群,罕有真正的文化,拥有文字的都寥寥。你传授了他们文字和文化,才是真正提高了他们在帝国内部的地位。苏轼这个大胡子之所以一直为海南人所景仰,就是因为他在哪里传授了文化。

    卯大老是明白的,在这个文风鼎盛的大宋朝,畲民没有文化,是谈不上什么地位的改变,也难以真正溶入帝国社会。

    对帝国皇帝的承诺,他还是非常感动的。在深躬一礼之后,他说道:“臣代畲民谢陛下的天恩。”

    但是,东他自己知道,自始皇帝以来,维系这个东亚之地族群的真正纽带,是它统一的文字和文化。

    东再度扶了卯大老一把,然后转向陈吊眼:“陈将军。”

    陈大胆“咔”地一个立正:“陛下。”

    “朕决意,福建的各路义军,组成禁军第五师,由你担任指挥使,卯将军为副指挥使。”

    “末将领命。”

    帝国陛下又看向刘尚文和邓志愿。

    “尚文将军,邓将军,义军所有将士,都要抓紧时间进行精选整训。凡在兴化之战和泉州之战中伤亡的将士,都按照帝国兵部的条例对待,该赏的赏,该奖的奖,不可漏掉一人。”

    刘铁卫和邓铁卫齐声回道:“末将遵令。”

    随后,帝国前兵部侍郎、现参谋院少将参谋高桂,悬挂起了一张地图,然后向众人解说道:“我禁军拿下漳州、泉州、兴化之后,帝国已在福建沿海形成一线。泉州临海、兴化在海边上,漳州附近有九龙江入海,这三地都可以通过水上,有效地进行支援。”

    “参谋院认为,福建路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将是来自江西的李恒所部。虽然现在以我之实力,已可一鼓而下整个福建路,但目前还不必如此。因为我禁军需要一段时间休整,而完全占领八闽之地,将会造成我兵力分散,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福建在古代,又称八闽之地。北宋时,它分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