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0五章 还是心态(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北元兴起于北方,本来就信佛教,在占据西域之地后,忽必烈认为那些区域地广而且险峻遥远,民风粗犷好斗,于是就想顺应其信佛的习俗而柔化那里的人,他在吐蕃等地分郡县,设官职,均由帝师统领。朝廷设立的宣政院,其中的二把手必然是由僧人担当,而且这个人是由帝师所举荐。总管各级事务的官员,从元帅以下,也都是僧俗并用,军民通管。于是帝师的命令,和朝廷皇帝的诏书,共同作用于西域地区。在百年的时间里,朝廷对这些帝师的礼敬和宠信,达到了极至。即使是皇帝皇后、妃子公主,都因受戒而向他们顶礼膜拜。

    可以说,实际上这些来自西域的僧人,随着北元帝国的扩张,已经深深地卷入到了元帝国的政治中,他们凌驾于普通官员之上,成为北元帝国统治、奴化各地的一个工具。

    桑哥是现任蒙古国师胆巴的弟子,杨琏真加的师傅是前国师、忽必烈的帝师吐蕃僧人八思巴。八思巴对蒙古帝国最大的功绩,是他发明了八思巴文,即蒙古新字,这彻底改变了蒙古帝国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从此,这种文字被广泛地运用到蒙古帝国的各种官方文件上,忽必烈为此特授八思巴大宝法王称号,赐玉印。

    因这些缘故,这两人极受老忽的宠信,他们被任命为江南释教总统,名义上是总管当地的佛教事务,但实际上,他们扮演的是一种控制和监督的角色。一句话,他们都有任务在身。更何况,江南的繁华迷人眼,他们打心眼里不愿离开。

    元史中记载:杨琏真加任江南释教总统期间,在江南盗帝陵和大臣们的坟墓达一百多所,他不仅杀人、玩女人,掠夺财物计有“金一千七百两、银六千八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百一十有一、杂宝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占地田有二万三千亩,包庇不交朝廷赋税的人达二万三千户。这些人不教税给朝廷,把钱给了谁,还不是给了他这个“佛爷”。元史中都说,这些是后来查出的,隐匿的并没有包括在内。即使是后来他犯事了,但忽必烈仍然对他包庇,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出狱还了原籍。

    桑哥和杨琏真加的真正使命,其实每个人都很明白,这已经让他们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这两人的私下里行为,更与许多人形成了冲突。他们大肆掠夺财物,抢占良田,别人能不怨恨吗?奶奶的,为了钱财,甚至将别人的祖坟都掘了,这也他妈的太过分了。

    郑师爷实际上是个有心人,如果行朝在厓山的获胜,使他还有疑虑的话,那么范文虎的水师在杭州湾的覆灭,以及随后宋军短暂的占领临安,至少使他认识到,琼州的力量并不可小觑,他早已经不太看好哪个毫无魄力的范大帅。但他同样也无法在琼州和北元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因为以他的眼光,这毕竟是以一岛敌全国,前途根本就无法预料。也许为自己考虑,还是趁此机会多弄点钱,回家养老得了,这实在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旋涡,搞不好就将自己给陷进去了。但要想顺顺利利的捞钱,首先就要搬掉这两个到处插手、碍手碍脚的秃驴。

    郑师爷决定再给这两人施加点压力,他慎重地言道:“大师,琼州兵此番来势汹汹,各地急报,他们已袭扰大江之上,沿岸各地均急需调援,大帅忧心如焚,临安之兵恐不得不抽调部分前往,但这兵一旦抽调,临安本地的防御,实在是堪忧啊。”

    看了看这两个令他鄙视的佛爷,郑师爷总算说了点他真实的想法:“本官如此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