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忽必烈对汉臣逐渐的冷落,让他多少也有点心冷。但他知道,许衡其实早已心冷,如果不是为了新的历法,许衡是不会再回大都的。
昨天,他突然接到许衡的管家亲自送来的一封信,看了信之后,他一夜没睡着,他一大早就赶了过来。
对于许衡,姚枢不仅仅是了解,而且是异常的佩服,他更知道,许衡的学识在很多方面都远在他之上。但是现在,有什么样的问题能让这个学识超群的许仲平为难呢?
坐在许衡的书厅里,姚枢忽然发现今天院落中没有学生,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许衡对学生的严和护,他都很清楚,但他很快就知道原因了。
许衡把那几张纸递给了他,看着上面的几个问题,姚枢的脸上露出了惊讶之色,他情不自禁地问到:“这是谁提出的?”
许衡淡淡地说到:“南边,岭南。”
姚枢吃惊地看了看许衡,但他并没有问许衡是如何拿到的。仲平是个学者,他远比自己还早的不过问国事,他和南边如果有关系,也是学术上的,这点姚枢还是非常清楚的,他也不屑于去诋毁这样的人。
但是,看着这几个问题,他却感到了压力,因为许衡接着说道:“他们说了,这些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来回答的。”
就算已不太过问国事,北元岭南作战的结果姚枢也是知道的,他已经大吃一惊。张弘范的能力他不是不清楚,更何况还有李恒的辅助,在他看来,宋室根本就是大事已去。但他们不仅打了,竟然还赢了,他们就凭哪个一点点大的海外孤悬之地?他一直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原因。
可是,现在别人的问题也来了。而且不仅从许衡的话中,就是从这些问题中,他听到和看到的,也是别人的发问:你们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
姚枢翻来覆去地看着那几张纸,又闭目沉思了一会,他终于抬起头看了看许衡,并把前两张纸放在了一边。许衡没有说话。他们很容易就得到了类似文帅哥的结论,这是他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
对第一个问题,他们不难看出里面有以古喻今的含义,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历史不提,就是眼前,忽必烈重用色目人和阿合马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也十分清楚,除了打压他们这些汉臣以外,还不就是为了他们所认为的“利”。
至于第二个问题,一个“华夏正朔”就足以让他们知道这问题的中心和本身意指所在。因为在心底里的深处,他们知道,至少当时文化上的正统,并不在北方。
由于自金入侵中原以来,北方一直就没有多少安定的日子,始终处与杀伐之中,在此期间大量的学者或逃或亡。同时,南北的对峙,也割断了彼此的交流。因此在学术上面,北方不仅没有进步,相反,甚至还出现了退步。这种情况,直到忽必烈主政汉地才开始改变,他手下的汉臣注意收集了南边传过来的学术著作,南方士林的论述,才得以流传到北方。
姚枢在苏门山的草庐,研习的就是南边传过来的程朱理学,许衡也是从他哪里学到这些的。
衡至苏门,见枢,得伊川《易传》,朱子《论孟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小学诸书,乃手写以归,谓学徒曰:“昔所授殊孟浪,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悉弃前日所学章句之习,从事于小学,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阶。”乃悉取旧书焚之,使门人自小学入。衡以身先之,家贫躬耕自养,年不熟则食糠茹菜,处之泰然。
许衡的精神无疑是令人敬佩的,这就是姚枢为什么对他佩服的原因之一。
但这也恰恰证明,无论北方的儒生再怎么为北元辩护,但你的文化道统还是南方的,这在当时,是不争的事实。最重要的文化道统定下来,那么谁是“华夏正朔”,也就不难明了,对方其它的意思,他们就更容易推断。至于心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