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书出使日本,但杜世忠一干人到了日本,就被镰仓幕府把脑袋剁了。你叫老忽如何能忍下这口气?
忽必烈自征服江南以来,一直做着对日本进行报复的准备,刘深在鄂州汉阳教练新的水军,就是为了再次进攻日本。可是眼下,这个新水师有了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忽必烈接着说道:“伯颜,晓谕草原上的人,如有愿意到南边来的,朝廷给予土地安置。没有参与叛乱的部民,朕不吝厚赐。但再有参与叛乱的,朕决不放过。”说到最后,他的语气变得极为严厉。他感到了危机,不能再犹豫了,大兄的建议,能实施的必须要尽快实施。
伯颜心中微微一颤:“臣遵旨。”。
“另外,你回去后拟旨,先以蒙古军二千、益都军二千、诸路军一千、新附军五千,合万人,令汉军都元帅李庭将之,赴边听候调遣。”
伯颜明白,这是为了对付海都和乃颜。作为一位名将,他从军事上看出了北元帝国潜在的危机,北元将来很可能会面临三个方向上的同时用兵,这个局面,怕是比忽必烈刚上台时还要恶劣。厓山之战的失败,使北元帝国的压力骤然加大。
他说到:“大汗,臣建议将李恒、张弘范招回,追查战败的职责。”
忽必烈沉默了一会,开口说到:“关于他们二人,容朕再考虑考虑。”
目送着伯颜离去,忽必烈依然在寻思。他之所以犹豫,不是说他不准备处罚李恒和张弘范,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他必须考虑清楚怎么做。
对张弘范,他还是曾经寄于厚望的。张弘范是个人才,特别是他现在急缺的水战人才。刘深不如张弘范,他是知道的,董文炳又去世了,而伯颜呢,更能发挥他作用的地方是在北边。江南新附军里是有懂水战的人,但相信他们还不如相信张弘范。在他原来的打算里,未来进军日本,他是要重用张弘范的。
(历史上,由于张弘范过早的死去,他没能参加二次远征日本,这是北元的一大损失,否则,征日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就是从过去的评价看,他也比较重视张弘范,因为张家和史家也有区别。他们的第一代张柔和史天泽,是两种风格的人,一个是冲杀在前的战将,一个以筹划见长。忽必烈自己也曾说过:“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百战之立功也。”
但严厉的处罚张弘范,又会给人他已完全排斥汉军世家的印象。在平定李璮的叛乱之后,通过逐步的收权,北方汉人在外领兵的越来越少,就是汉军的三大世家,实际上也只有张弘范和史格在外真正领了一些兵,唯一例外的是董家。
像刚才他和伯颜讲的李庭,他其实并不是汉人,而是金人,本来的姓氏是蒲察氏,后来才改称的李氏。因此北元真正领军的已经没有几个汉人了。
但如果忽必烈完全排斥了汉军世家,这又会导致北方汉人的离心,因为这些人,包括儒生,是他登上汗位的“功臣”。董家和其他人的联系不多,“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这也是他放心的原因之一。可是史家张家不同,尤其是张家,张柔这个人极其重教,他原先的慕府里集中了北方包括郝经、王鹗、乐夔、敬铉等众多大儒。这个“大老张”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不仅保下这些名士的命,帮他们安顿下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且还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因此,张家和北方儒林的关系绝对不简单。虽然他已经不动声色地通过色目人,大大地压制了这些儒生,但这些人,反过来同样也是制约色目人的重要砝码,色目人的贪,他是知道的。
面对这么多复杂的关系,老忽肯定要多想想。
他眼下更有要控制厓山战败消息扩散出去的想法。忽必烈心底里的隐忧是:江南新附,人心本就浮动,一旦宋室还在的消息传开,特别是他们竟然还打赢了一仗,这对北元在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