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麻烦(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曲折之事。

    在南宋后期所有的掌权者中,素未谋面、且一直给忽必烈印象极好的第一人,是曾经的权臣贾似道。并且他还毫不掩饰地对自己的臣下表露过这种情绪。甚至在灭宋之后,听到那些南宋的降将对贾似道的指责,他依然显示出对这个权臣的某种维护之意。

    忽必烈对贾似道的这种心态自然并非无因。

    开庆之役中,忽必烈挥军渡江,包围鄂州,身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贾似道当时屯兵汉阳作为援军。贾似道其实怕出战,于是这个“怕”,就让他怕出了急智,他以“木栅环城,一夕而成。”

    忽必烈得报,赞叹不已,当着麾下众人的面前叹道:“吾安得如贾似道者而用之。”

    但忽必烈对贾似道的好感,更多的是由于贾似道对他“有恩”。因为在开庆之役中,先不提灭宋,无论是蒙哥、还是兀良合台,首先连最基本的目标也没有达成。蒙哥没有拿下四川,兀良合台受阻于潭州城下,只有忽必烈接近了目标、已经抵达鄂州城下。

    就算没有郝经的献策,忽必烈也知道,草原上奉行的是狼群法则,强者为尊。所以他挥军猛攻鄂州城,希望能拿下这座城市,让所有蒙古人看看,究竟是谁才有资格来坐这个大汗之位。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对忽必烈很不利。蒙哥的败亡、兀良合台的北撤,使得各路的宋军均腾出手来,开始汇聚鄂州之地。而北方的形势又迫切需要忽必烈立刻返回,不能长期纠缠于鄂州城下。就在这个时候,贾似道派人来求和,只要忽必烈罢兵,“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这可是比忽必烈原先期望好太多的条件。

    贾似道这么做是他被吓到了,因为忽必烈过江后就让人扬言:“咱要沿江直下临安。”但贾似道“瞌睡了就送枕头”的这个行为,真的不能不让老忽心存感激:咱的大汗之位也有您的一份功劳啊。

    不过贾似道能让忽必烈维持对他的好感那么长的时间,还与他在宋理宗景定四年施行的“公田法”有关。这个公田法使得南宋摆脱了当时国用匮乏的窘境。而忽必烈的大元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国用不足的困境。在他执政后期所招揽的人才中,主要就是能为他的大元朝理财之人。元代早期的权臣,如阿合马、桑哥等人,就是这样进入了元朝的政治中枢。

    在忽必烈的心目中,“能让宋廷有钱养兵、养官、养民,这个贾似道就仍算是个人才,朕的大元朝还就缺这样有魄力的人啊。”

    当时的忽必烈并不知道这样一点:开庆之役中他在鄂州前线和贾似道的议和、包括贾似道许诺的岁币等条件,并不是南宋朝廷的意思,而是贾似道瞒着所有人私下里干的。

    可正因为在开庆之役中,贾似道谎报军情,自称击退了北兵,再加上他是国戚,随后深得理宗皇帝的信任,他的官越做越大,一时权倾朝野,甚至有人吹捧他为“周公”。而郝经前来议和,就等于是要揭贾似道的老底。所以这次贾似道就没有像上次那样“给面子”,从郝经进入宋境开始,他就一直百般阻挠,直至将郝经软禁在真州,始终没让他见到理宗皇帝。

    当然,那时的南宋也从上到下并不相信北元的所谓“讲好”,因为就在郝经前来讲好的同时,北元仍在和南宋开战。所以,无论郝经是如何上书、写信、逢人就讲,南宋这边一直没有人相信他,结果导致了他在南宋被扣留达十五年之久。

    直到至元十二年,北元再度派人前来,并提到此事,这时候伯颜已开始率军南伐,贾似道也败亡,南宋的众人大惧,这才将郝经放回。

    而在此期间,宋帝国的大臣们也是脑子进水了,极力想迫使这个北地大儒投降,但郝经就是令人无语的“坚贞不屈”。

    郝经于离开南宋返回北方后的第二年去世。《元史郝经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