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而返,其次是因兀良合台进展不顺。
因为在蒙哥原先真正的计划中,他是让兀良合台出云南,经矩州(后世贵阳)、遵义,在川中和自己的大军会合,共同围攻重庆府,拿下整个川中,但兀良合台却于遵义城下失利。
就是蒙哥自己这一路,听起来似乎连连奏捷,可如果考虑到已经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实际上也只能说是进展缓慢,况且他已经止步于宋人所筑的山城之下。
这就迫使蒙哥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安排,重新让自己出征,同时令兀良合台转而进攻南宋的荆湖南路,与自己在鄂州会师,试图打破眼下的僵局。
但所有事情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必烈本就不太看好蒙哥此次的攻宋计划,尤其是蒙哥亲自率军入川的结果。
忽必烈是到过西南的,当年攻打大理的经历已经告诉他,在哪些崇山峻岭之中,面对汉人所说的蛮荒之地,以及不知什么时候就悄然而至、可怕的南土瘴疠,只要稍有不慎,就是败亡的结局。
话再说白点,就是四川并不是一个易取之地,否则当年蒙古军何必要绕道去攻打大理。
蒙哥改变计划、再度让他领军出征,在忽必烈看来,恰恰说明川中的战事前景有点不妙。
忽必烈已经不会、或者说不愿意对蒙哥说出自己的看法了,因为他了解了自己嫡亲兄长性格中的某些特点:刚愎自用,不容挑战自己的权威,即便是自己的兄弟。甚至在他更隐秘的内心里,对蒙哥的败亡还有某种期待。
经历了“钩考局”一事的忽必烈,再也不是过去的“小忽”了,在儒生们的熏陶下,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忍耐”。他更明白的是,这件事已经在他和蒙哥之间划出了一道裂痕,这道裂痕是如此之深,也许真的只有蒙哥的败亡才会让它彻底消失。
忽必烈当然不会拒绝领军出征,不仅如此,他还当着蒙哥派来的使者、以及所有人的面,慷慨激昂地表示要为兄长效力,只有这样,他才能重新把军权握在手上。但对蒙哥攻宋前景的不看好、以及对某种结果的期待,则使得他在出兵之后,无视军情如火,一路行来不慌不忙。因为在他的心底深处,根本就没有打算帮助蒙哥摆脱困境。
后人能够发现的一个细节是: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当忽必烈仍在山东境内磨磨蹭蹭之际,南宋鉴于上游危急,命吕文德大举增援川中。吕文德率战船先到重庆,然后前往钓鱼城。尽管此后受到史天泽所部的阻拦,宋军增援失败,却也使得蒙哥不能全力围攻钓鱼城。
忽必烈不仅没有执行蒙哥的计划,并且放任宋军入川对付他兄长,终究还是在历史的记载中显露出来。
不过忽必烈也没有想到,他的谋士中同样有人不看好蒙哥此次南征的结局,甚至在他领军出征后,认为他根本不应该去攻宋。这个几乎撞破忽必烈小心思的人就是郝经。
在郝经看来:“现在的南宋并无败亡之像,而蒙哥却将主力大军置于险阻之地,其中的隐忧实在不小。忧不在外,而在内。因此对大王您来讲,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攻宋,而是攻宋之后的事。”
“大王现在所要做的,一保全自己的实力,二多树立人望。这两点可以通过兵临大江,最好逼迫南宋割地赔款来获得。其次和各地的蒙古诸王搞好关系,等待蒙哥那边的结果,然后再顺势而为。”
郝经进言中的某些暗示,忽必烈自然不会不懂得。这正是他在得知蒙哥的死讯后,本应撤军,却反而大举进攻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蒙哥败亡、各路大军均失利的情况下,如果仍能获得引人注目的战绩,这就会使得自己在蒙古的众多王公贵族之中、树立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人望”。
所以,当董文炳率军击败宋军,登上长江南岸的那一瞬间,他真的禁不住要感谢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