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抢劫(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死活,他更关心的是这次水师抢劫的相关问题处理。

    评宋代的对外贸易,是当时的世界第一,这绝对算不上夸大。

    事实上,自汉代开启丝绸之路以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占据着世界的前列。在了解历史的人眼里,后世对外贸易的再度红火,的确只能算是某种“回归”。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由于宋代失去了对西域和北方地区的控制,它的陆上贸易,更多的只能算是边境贸易,也即和辽、西夏、金、吐蕃等周边地区、直至以后北元的“边贸”。这在古代又称为“互市”。

    宋代更为引人注目的,其实是它的海外贸易。当时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以及指南针的应用,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而帝国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主要是“市舶司”。“市”即“互市”,“舶”则代表着由船舶带来的贸易。这些机构均设立在各边境地区、以及沿海。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主要设立在两浙路、福建路和广南东路。其中福建路和广南东路,又分别设立在泉州和广州。

    泉州是当年帝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所在,由于往来商人众多、贸易繁忙,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光明之城”。

    但宋代的海外贸易虽然很发达,却基本上是一种不平衡的贸易。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贸易逆差。因为当时的东亚各国,虽然没有什么制成品能够与大宋交换,但它们却有着帝国的富人们需要的消费品。

    《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太祖)开宝三年,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等物。

    也就是说,帝国是以金银、铜钱、铅锡等原料,以及布和瓷器,换来珠宝、香料等所谓的高级消费品,除了镔铁、海外织的布匹和一些木材还有点用。

    一方面朝廷缺钱,而另一方面,帝国却在这些奢侈品上花费了太多的财力。从宋仁宗到宋英宗,朝廷在奢侈品的花费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

    就是到了高宗赵构的建炎元年,他都下诏说:“市舶多以无用之物费国用,……”

    上行下效,说帝国的富人们为这些所谓的“奢侈品”一掷千金,一点都不夸大。而宋帝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别的国家又有多少人会需要?那些国家可没有那么多富裕的人。就是有,利润也多被商人们弄走了。

    遥远的欧洲和中东地区因海路太长,整体的贸易量更绝对不是后人所想象的那样大。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第二十五课《卡蒂萨克号》给我们提供的例子是,都已是十九世纪了,世界上最快速的帆船从上海到英国也跑了四个月。

    而这个时候,欧洲还没有掠夺了美洲,和大宋比,他们也是一个字,“穷”。就是后来他们发现美洲的原因,也是想到我们这里来抢钱。

    至于那些阿拉伯商人,也不过就是弄点什么象牙之类的“奇珍异宝”来糊弄你。

    所以,在整体的贸易中,帝国的金、银、特别是铜钱,大量的流向海外。

    造出来的钱币连自己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却还往别人的地盘上跑,这种现象是不对滴。所以,宋孝宗淳熙九年就曾下令:“禁蕃舶贩易金银”,而且朝廷严禁向海外输出铜钱。

    在东自己的猜测中,如果把历史放在一起看,后世的明代之所以有禁海令,恐怕与宋代钱币的大量流失,也不无一点关系。

    但东是不会玩禁海的,因为这是短视行为。相反,他要把整个东亚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都纳入到帝国的经济贸易体系内。

    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钱绝不能全由你一个人赚了,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