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一空的空城,所见到的是“茂草长林,白骨相望”。
当他们于七月上旬进入汴梁时,这个曾经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已经变成只有六、七百守军,千余户人家和遍地“荆棘遗骸”的残破之所。
全子才到汴梁后,襄阳方面史嵩之的粮饷却迟迟没有运到。半个月后,当赵葵率兵五万由泗州也抵达汴梁时,他惊异地发现全子才仍然停留在哪里。一问,是因缺粮无法继续进军。
赵葵这时候急于收复洛阳,于是就命令徐敏子率一万三千人先行,杨谊率一万五千人为接应,西进洛阳,而两军所能携带的,只有五天的口粮。
徐敏子到了洛阳后才发现,在蒙古人的洗劫下,洛阳竟然也是一座空城。只是到了夜晚,才“有民庶三百馀家登城投降。”
实际上,宋军进入洛阳的第二天就已断粮。(“徐敏子入洛之明日,军食已竭,乃采蒿和面作饼而食之。”)
这个时候,蒙古大将塔斯(木华黎之孙)已率军南下,发动了对宋军的攻击。
首先遭殃的是杨谊所部,他们在洛阳城东遭蒙古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杨谊仅仅以身幸免。
随后,蒙古军在洛阳和徐敏子僵持。
其实,这个时候宋军并非不能抵挡蒙古兵,无奈没粮,军中都已杀马,最终不得不回师。
(“八月,蒙古兵至洛阳城下立寨,徐敏子与战,胜负相当。士卒乏粮,因杀马而食,敏子等不能留,乃班师。”)
留守开封的赵葵、全子才等人得知洛阳的惨败后,士气低落,再加上史嵩之的粮饷始终没到,粮草不济,也被迫撤军。其后,蒙古军不仅趁机掩杀,还掘了黄河水,宋军损失高达十之八九。
史称“端平入洛”、理宗皇帝曾寄以厚望的收复“三京”行动就这样惨败收场,而蒙古帝国其后更以此为借口和宋开战,长达五十年的宋、蒙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客观地说,虽然收复三京的计划失败了,但它在战略上并非不可取。因为只要趁蒙古灭金后北撤的机会,能加大帝国领土的防御纵深,为帝国强化从秦岭到淮河一线的防御争取时间,延缓蒙古南下的步伐,这个行动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如果从各方面来考虑,当时“端平入洛”计划的最佳执行者应该是荆襄方面的史嵩之,因为荆襄地区离河南“三京”最近,不仅进军方便,补给也相对容易解决。
但史嵩之对出兵的反对,导致收复“三京”的实际兵力只有淮东制置使赵葵的五万,以及淮西军的一部分兵力。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行动的策划者之一、两淮制置使赵范,在计划实施后,竟然也改变了主意,按兵不动。
后世有人认为,郑清之、赵范、赵葵他们之所以主张出兵,除了迎合“上意”,同时也是在贪图军功。而郑清之刚登上相位,他更想通过这个行动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史嵩之反对出兵,也不是没有私心,他唯恐郑清之与赵范、赵葵兄弟俩的战功超过了自己,所以在宋军的粮饷供应上没有尽力。
“端平入洛”的失败,后人的确可以总结为:除了在准备上不足外,还有帝国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原因。
但也许问题的更实质在于:无论是赞成收复“三京”的大臣、还是反对者,都并不完全是从帝国整体战略目的来考虑问题。而是在其中搀杂了太多的团体、个人利益。这就为帝国的军队最终在收复三京的行动中遭受惨重损失埋下了伏笔。
我们的帝国在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败在对手的手上,而更多的是自己内部的原因。如果说“端平入洛”败在帝国内部的争斗上,其后的宋、蒙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宋、蒙之间的冲突真的是由宋引起的吗?蒙古就真的没有进军江南的计划?答案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