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忙碌(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身术”后,他更有了不可思议的感觉,同时也免不了产生其它的猜测。

    邹洬私下里曾认为,他们在江西的失败,很可能是导致他没有恢复为右丞相的原因,但陛下又不任命其他的人,那么这个空缺的职位,就还是为他留的。

    他也曾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可陛下却认为那是情有可原。只是在那天他和陛下单独面对结束时,陛下请他先和苏刘义一起训练士卒。

    一个文人终日要和武夫打交道,宋瑞心里不仅怪怪的,而且还有些不舒服,但现实的教训就摆在哪里。

    他和邹洬在南岭山区时,同样还有一个军事上的检讨,那就是他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纸上谈兵”。

    只有在空坑面对溃不成军的部下时,他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给哪个舍身断后、为他牺牲的部将巩信一千多人的义军时,巩信不仅当面拒绝,宁愿带自己的数千部下,而且还说:“此辈徒累人尔”。

    他更明白了为什么巩信常常叹息:“有将无兵,其如彼何!”只是这时候斯人已去,徒呼奈何。

    现在陛下的“练身术”得到宿将刘师勇的极力推崇,而且所训军士,就是在他这个门外汉眼里,也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宋军。那他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学习呢?

    这个毁家为国的宋末之杰,在起兵勤王入卫之时,曾有友人劝阻他说:“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而他的回答是:“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在他在起兵之后,更“每与宾客、僚佐语及时事,辄抚几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一个已经做出上面那些事的人,说明他不缺乏足够的勇气,剩下的,就是他能不能打破所谓世俗的习俗、想通有些道理。也许就差一步。

    东去看望了宋瑞的部下,他一直对他们很感好奇。杜浒和张唐就不说了,哪个邹洬,“少慷慨有大志,以豪侠鸣”,怎么看也不是弱不禁风的书生。而林琦、熊桂、吴希奭、陈子全这些世家子弟,哪一个身上都带有几分英气,可他们又有几个不是知识分子?怎么后世的儒生就变的手无缚鸡之力、个个酸味十足的呢?

    某人一脸兴奋、满嘴冒泡的和这些人大谈武艺和江湖,也不管周围的眼睛片和下巴掉了一地,虽然雷人,却也没使现场的气氛过于拘谨。只是临走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的“不务正业”找理由,他又笑眯眯地说了一句:“文相,老师常和我说,圣人也学六艺的哦。”

    宋瑞能够在这个文风鼎盛的时代想通吗?东相信他能够想得通,因为自己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提示。

    不过,某人也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他已先把宋瑞逼到了墙角。您不是说过,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吗?

    没有人是愚蠢的,帝国君主的意思其实已是昭然若揭。圣人的六艺是什么呢?那么剩下的就看他们自己了。

    苏刘义近来既得意又有些郁闷。

    得意是因为所有人中间,他是最先接触陛下“练身术”的人,也是最了解其过程的人,所有后来上岛的武官,陛下都要求他们跟着他学习,他现在就等于是禁军的总教头。

    郁闷的是,他又被陛下“纠缠不清”了一次,因为哪天在船上他“哼”了一声被陛下听到了,结果事后陛下就“威逼利诱”地要他讲和杜浒之间的事。

    他和杜浒之间的确有些不愉快,哪是在福安(福州)之战后,杜浒因与文天祥失散,只好找回行朝。但自己认为他是逃跑,准备按军法杀了他,只是陈宜中和张世杰认为不妥,才改为监禁,后来又让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