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历史的脚步(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朝廷上下大惧。而这个时候,各地前来勤王的军队仅三四万人。宋瑞因此与张世杰私下商议,并再度针对局势提出一个方案:“淮东坚壁,闽、广全城,若与敌血战,万一得捷,则命淮师以截其后,国事犹可为也。”

    宋瑞认为,尽管目前形势危机,可淮东地区仍在坚守,福建、广东又都完整,如果能与敌死战,只要取得点胜利,两淮之兵再截敌后路,国事仍不是不可以挽救。

    不仅张世杰闻言大喜,宋瑞这个建议还得到了朝廷秘书监陈著的上疏支持。

    但当时的丞相陈宜中“白太后降诏,以王师务宜持重,议遂止。”随后将支持宋瑞的陈著赶出朝廷去了台州。

    再往后,当元军至临安北关,文天祥、张世杰请移三宫入海,由他二人帅众背城一战。陈宜中又不许,“白太皇太后,遣人以传国玉玺至元军营洽降。”

    文天祥在帝国最危机时刻的几次谋划,说明他的总体能力是高于陆秀夫和张世杰的。

    不过宋瑞也不是没有缺陷,至少在实际的军事作战上,他存在很大的不足,说他无知并不算过分。比如他在江西,在没有进行细致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军,显然有些过于急切。这一点甚至是哪个在空坑牺牲自己,替他引开追兵的帝国宗室监军赵时赏,也曾说过。

    (“时赏在军中时,见同列盛辎重,饰姬侍,叹曰:‘军行如春游,其能济乎?’”)

    这说明文天祥当时根本不懂具体的军事行动应如何进行。

    宋瑞同样还有其它的弱点。当他从被押往北方的途中逃回来后,他一见到陈宜中即指责其“当奉两宫与二王同奔,奈何弃其所重,宜中惭嘿,又数诮其怯懦,纪纲不立,权戚用事,且曰:檀公上策不意公能得之。”

    檀公策就是三十六计。宋瑞不仅指责陈宜中做事不知轻重、懦弱、只知道弄权,并且损他:没想到老陈你还将“三十六计走为上”领悟的真好啊。结果“宜中不乐。”

    而见到张世杰后,宋瑞又问他带了多少兵出来,“世杰以所部对,天祥叹曰:公军在此矣,朝廷大军何在。世杰亦不乐。”

    文天祥的正直的确令人敬佩,但在帝国如此危机的时刻,团结应该更重要,因此他被排挤出行朝也不是没有自身性格上的问题。

    当他毅然离开行朝,单独开府南剑州时,怕是他自己也认识到,他已很难和朝中众人再相处下去了。

    同时东也不认为陆秀夫做的不好。当端宗去世,“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郡?’乃与众共立卫王昺。”

    也就是如果不是陆秀夫,在端宗去世后,行朝就已经散了,根本不可能再立赵昺。

    而在立了赵昺之后,由于陈宜中始终从占城不回,“张世杰秉政,而秀夫裨助之。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

    陆秀夫无疑是历史上行朝后期的中坚。

    在帝国朝政的主持上,东的确应该做个选择。

    虽然后世没有关于这次君臣对话内容的记载,但当时的东,在谈话的最后还是问出了最关键的一句:“文相,您愿意为朕去扫平胡虏吗?”

    自宋瑞到琼州以来,岛上所见已经令他和部下十分震惊。新军械不说了,在建的市镇、房屋、道路完全颠覆了他们过去的观念,而刘师勇和苏刘义的练军法更是闻所未闻。

    他注意到陆秀夫提到过的哪个陛下身边神秘道士,但更令他吃惊的是帝国君主。不像陆秀夫等人和陛下经常在一起,很多东西被忽视,宋瑞虽然见陛下的次数也不多,但帝国君主的变化,以他的聪明绝对能够感觉到。他有时候真的疑惑这还是不是当年那个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