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洋洋地向他的两个“跟班”演示了“宋版太极拳”。为了方便他自己,他把图谱中自己觉得复杂的招式全部给喀嚓掉,导致这个宋版太极拳也是二十四式。只不过就冲着他那生硬、斧凿之迹十分明显的拙劣拳法,要在后世,估计眼睛片碎了一地不说,还要被人扁得满地找笑掉的大牙。
可当他气喘吁吁、“神清气爽”地结束了自己的首映式,望向那两个“跟班”时,却发现他们的神情很是不对头。那两人眼中均露出了极其慎重的神色。
后世的兄弟们其实大多都知道,凡真能够创个新拳法出来的人,那在武林中是凤毛羚角,说是宗师级的人物都不为过。许多习武之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弄点新意出来。
而某人就看了别人打两遍拳,拿着一本过去的图谱,几天就整出这么个新拳法。不说别的,单凭那生硬、七扭八歪的样子,也不可能是他原来就会的。这智力,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实在是高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当下,道士和吉安均小心翼翼地向陛下讨教这拳法,东这才觉得麻烦了:“坏了,过了,这怎么解释?”
这完全是东思维的误区造成的,他光想到拳法的招式是不是不同,却没有考虑到这其实并不是招式的问题。不同拳法中招式相同的并不少,但拳理就不同了。不同的拳种即使招式一样,但行家一看就知道是那派,为什么?内在的东西也许不知道,但方式方法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教训啊,做人是要低调滴。东的头上已经不是黑线了,估计黑了一大块了。
可是你不解释也是不行的,没办法,忽悠吧。功夫还没有练,这忽悠大法却已经快练到第二层了。
东尴尬地笑了笑:“道长啊,朕看你和刘义将军演武,拳脚如风,势如闪电,真的是好啊。但这太累人了,朕可消受不起。因此朕就想,这拳脚是不是也可以慢点来练呢?”
道士和吉安都困惑地看着他们的小皇帝没有说话。以前教他们习武之人,一直都是要求他们快,再快,而从来没有要求他们慢的,怎么现在陛下颠倒过来了呢?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人的思维一旦定式,他在某个时候就会形成思维的误区。
东哼哼唧唧地接着说道:“道长啊,拳脚慢点打不可以吗?快总是由慢开始的,对不对?先慢后快不是很好吗?再说,现在慢,以后也可以打快点啊。其实只要打人的时候快,不就行了。”
闻言道士和吉安均陷入沉思。
太极拳的创始者的确是不世出的天才,不同于通常人们所从事的运动,一上来就追求更快,他通过逆向思维,使太极拳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从慢的方面着手,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在后世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时候,我们的古人早已准确地把握了事物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运动总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正是基于这点,在这样一个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使他们的技艺达到惊人的地步。真正练太极的人是快慢结合的,而且太极拳不要看慢,练起来实际也相当累人。
道士和吉安抬起头来,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向东问道:“陛下,那这拳法应当怎样练呢?”
东挠了挠脑袋。
自己不过是一个废才,根本不知道多少太极拳理论,可到了这时候,不多说两句似乎也蒙不过去。
于是他“不好意思”地说道:“那个,松,啊,放松。还有,还有啊,柔,越柔越好。”
说完他又觉得不对劲:好像本来是我要向他们学武艺,怎么现在变成我教他们了?兄弟,藏拙,藏拙。
趁着那两人还在琢磨,他打了个哈欠,说了声:“朕乏了,要去睡觉。”转身就回“宫”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