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祖先以文弛名。面对异族的入侵,社稷的危难,家传忠君报国的思想使他弃文修武,走上了一条与他祖先不同的道路。年轻时候的慷慨任侠、祖先雄文豪迈之气的熏陶和心中的热血,使其难以言输,他是坚决主张杀回去的。
但是,武官中的招抚使翟国秀,团练使刘浚、王道夫、周文英、陈宝等人也主张回广南,却又和苏刘义有些不同。这些人虽然也拥有朝廷的官职,但他们实际上原本是“义勇”,也就是他们和部属是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而来的地方军队。这些“义勇”主要来自于浙、闽、粤,家乡的情结注定了他们中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这种军中的情绪迫使这几个人同样主张返回沿海,更何况他们自身也是当地的豪强,不希望舍弃自己的家族。
提出去琼州的是苏景瞻,这个同为“三苏”的后人,显然是受他先祖曾被发配到海南经历的启发,才联想到哪个蛮荒之地的。
听了众人见解的陆秀夫已经禁不住暗自摇了摇头。
从内心里讲,陆秀夫并非认为不可以去占城。问题是,以行朝时下面临的困局,虽然前往占城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可别人会接受吗?尽管连遭重创,行朝仍有二十多万人在追随,那么多人到别人那里,别人会怎么想?陈宜中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回音,多半就像有些人的见解,已经说明了其中的一些事。
如果跟随行朝的众人不愿意远离故土又怎办?会不会人心当即散了?
此外,海况如此恶劣,官家已落水一次,身心遭受重创至今没有恢复,如果途中再遇到什么不测呢?风险的确也太大了点。
但要说回广南东路,陆秀夫同样清楚,自鲁港兵败后,宋军的精锐已丧失殆尽。现在的宋军虽然看起来数量仍很庞大,战力相去又岂止十倍?在这剩下的十几万军队中,也就是张世杰麾下的万余江淮军还有些战斗力,其余的说是乌合之众亦不过分,开战一触即溃是早已证明的,这样的军队又如何能在那里站住脚?
陆秀夫当然还清楚翟国秀、陈宝等人主张回大陆的原因。不说这些人和所属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又打着勤王的旗号,使得行朝有时也不得不迁就他们,就是从复国的大业上看,离开了大陆的行朝既无兵源、也无粮草,又如何能发展?时间久了,怕是百姓都不再认你这个朝廷。如果这样,还奢谈什么复国?苏刘义的主张固然激进,但同样何尝不是张世杰的想法?
陆秀夫真的觉得头痛,他禁不住想到哪个敢作敢为、令他又敬又佩的同年进士状元:“宋瑞,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决断?你一定不会像我这么优柔寡断吧?”
那一瞬间,这位帝师的眼神中全是迷茫。然而,当他转头看向张世杰时,他看到对方看过来的眼神里同样是犹豫和迟疑。
张世杰暗自叹了口气,陆秀夫的困惑他是知道的,本来他们二人私下商议时就难以决断,所以才召集众人一起商议,但现在商议的结果……
罢了,或许该去征询一下最后那个人的看法了。
大厅里争论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众人的目光也都移到了这两位眼下行朝实际的主持者身上。
陆秀夫和张世杰互相看了一眼,彼此微微点了下头,由陆秀夫开口说道:
“诸公的意见我和张枢密都已明了,但滋事体大,还须太后来决断。现在我和张枢密前去觐见太后,还请诸位稍候。”
说完,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和张世杰离开大厅。
这是另一艘楼船中后部的一个卧舱,舱房很大,但被隔成了里外两间。外间立着几个待命伺候的宫女和太监,里间有着三个大人和一个孩子。
垂手站在一边的是个约三十多岁的太监;另有一个年纪相仿的道士正给躺在床上的孩子把脉;还有一个是显然已无须用其它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