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一句话,“穷赤佬怎么靠得住?”虞洽卿一听就放心了,也就是说,你蒋介石还把我们当哥们儿,不会翻天,不会没收我们的财产。然后他又问:你要统一,就要打倒列强,把洋人都赶走,我们都是替洋人做事的,或者是做洋人的生意,以后我们怎么办?蒋介石又说了一句话,“洋人怎么打得过?”非常简短的两句话,拿现在的话来说,这叫微博体。这样一来,虞洽卿心里就有数了。第一,蒋介石还是会支持工商业者;第二,他还是会和洋人搞好关系。于是,虞洽卿说,那我能做什么事情呢?蒋介石说,你回去告诉黄先生、杜先生,等我到上海以后,帮我维持地方秩序。虞洽卿说,那行,除了帮你传话,我还能帮你筹集革命经费。虞洽卿回到上海,向商界的朋友透露了蒋介石的意思,后来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我们不讲政治是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是黄金荣、杜月笙出人,虞洽卿出钱。虞洽卿在上海通过商界三次筹集资金给蒋介石,叫筹集革命善款。蒋介石把钱给了黄金荣、杜月笙,这帮人晚上抓人、打架。从此以后,虞洽卿就跟南京政府建立了生死关系,他的企业也一直和这个政权的命运捆在一起,虽然他有所牺牲,但更多的是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当他的企业遇到困难时,他就去找政府,政府就以归还革命善款的名义支持他。最后,虞洽卿得以善终,抗战结束前得病死了,但他的后代因政权的改变衰落了。
第二个故事是荣毅仁的故事。荣家在1949年以前和政府的关系很远,基本上是纯民营企业,靠市场在外面折腾。抗战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内迁,荣家的一部分企业迁到了重庆。他家的企业也做得很大,进入了银行等金融领域。抗战之后,国民政府摧残荣家,那时候金融业是国进民退,他家在银行的股份都被国有资本挤出去了,江湖上的人甚至绑票荣家的人。所以,荣家对这个旧政权很仇恨,很不满意。1949年以后,作为荣家的第二代,荣毅仁毅然从海外回来,和新政权建立了关系。1956年,他带头把自己的资产捐出去,做了上海市副市长。毛泽东让他做典型,他就做了。“文革”之前,他是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文革”期间,他被整得很惨,但他没有怨言。后来,中信银行开始创办的时候,政府没什么钱,荣毅仁就把政府发还给他的“文革”前的那些财产又捐了出来,拿去办了中信,也没算股份。有意思的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福布斯》披露他的儿子荣智健荣登中国富豪榜榜首。他和政府结了两代人的缘,荣智健在亚洲金融风暴时遇到困难,政府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第三个故事是辜振甫的故事。辜振甫是海基会首任董事长,提到他,大家就会想到著名的“汪辜会谈”,很了不起。他们家早期和日本人有点儿关系,后来卖了土地,进城当了资本家,做了台泥(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金控(“中国”信托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他和国民党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做过国民党的中常委,他为两岸关系做了很多事情,半商人半社会活动家。这也是一种跟政府打交道的方式。
由此看来,在制度的限制下,我们民营企业获取资源只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权力转化成资源。这种方式很危险,因为你要给权力回报,除了金钱的回报,还有民心的回报,这都是回报。
第二种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公开市场获得资源。如果股票市场不好,有各种禁忌,比如不让你发股票,那你也得不到资源。
第三种方式是私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朋友之间有困难,你找我,我找你,这也是一种获取资源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决定了我们这些民营企业要和政治家保持某种关系,当然,一定要避免风险,但这非常困难。我相信,这么多年下来,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心得。万通始终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