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念丰兄在路上还在商量,丰州本是苦寒之地,这几年又是天灾人祸不断,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靠农牧解决丰州人的吃饭问题都不现实,榆子这次出征虽然损失了很多精壮,但带回来四百多工匠和近十万两白银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现在是到了大兴工商的时候了。”李槐接着李富贵的话说道。
鄂尔泰没有表态,而是指着站在一旁和赵吉说话的中年汉子对大家说道:“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汉民在金国时的故友刘兴祚,昨天才带着亲卫营赶到蛮汉山,汉民还托他带来了封书信。”
李富贵、李槐等几个刚回来的佥事、参政与刘兴祚相互见礼后,急忙凑在一起读起李榆的信,李榆托刘兴祚带来两封信,一封是给家里的两位夫人的,另一封则是给大统领府,李榆在这封信中叙述了自己入关后的情况,同时把刘兴祚详细介绍给大统领府,称刘兴祚是侠肝义胆、文武双全的人物,而且与丰州人有共同的理想,是丰州非常需要的人才,应该予以重用。李瑜认为丰州未来的处境将非常困难——明国自顾不暇、察哈尔奄奄一息,但更强大的金国已然成为对手,与这个对手相比丰州几乎不堪一击,而留给丰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丰州必须巩固与明国和察哈尔的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但如何发展李榆也想不出办法,李榆建议扩大大统领府,增设大统领府同知、参议两个职位,由鄂尔泰、李富贵、李槐三人担任大统领府同知,担负起带领丰州发展的重任,参议则用以招纳有识之士参与到丰州的决策中来,比如和丰州军并肩战斗过的白显志、马光远、会做生意的马奇、范永斗等人,总之丰州的人才太少,有一个就要用一个,大家集思广益总能找出一条发展之路。李榆最后表示,他也想早日回到家里,但明国朝廷的话他不敢不听,这个庞然大物可不敢惹,所以他必须在京师呆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能回去他也说不准,不过他坚信以鄂尔泰、李富贵、李槐为首的大统领府一定能管理好丰州。
“大统领又当甩手掌柜了,现在我们必须自己拿主意。”李富贵看完信,苦笑着说道,“除了马头山的布颜图,大统领府的佥事、参政都回来了,马奇、范永斗这几天也都在得胜口跟明国京师来的太仆寺主事谈生意,我们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商议一下吧,汉民说得对,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榆子跟我说过,丰州这里遇到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办,谁有本事就听谁的,他在不在都一回事,看来果真是这样的。”刘兴祚笑着起身告辞。
“刘兄留步,汉民在信中的意思其实已很清楚了,刘兄来了就是大统领府一员,而且位在佥事之列,刘兄就留在大统领府吧,”李槐一把就拉住刘兴祚,看到刘兴祚一脸的茫然,又解释道,“我们这里的官制比较乱,佥事即可参预机要,与明国、金国都大有不同,汉民一直讨厌设立官制,主张顺其自然,刘兄以后就清楚了。”
“刘兄在金国朝廷呆过多年,一定非常熟悉他们的情况,军务上的事榆子给我们讲过多次了,请刘兄给我们讲讲金国的国政和税赋情况吧。”巴图也说道,众人以期望的眼神望着刘兴祚,丰州未来的对手是金国,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对手的实力。
刘兴祚点点头,这正是他熟悉的,从老汗到天聪汗各个时期的税赋变化他都经历过,细细给大家讲起来:老汗起兵之初就面临着财物极其困顿的局面,诸申太穷也交不起税赋,他采取的措施是屯田之法,免除诸申税赋,每牛录出丁十人、牛四头,开荒种粮以充公仓,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却让他们有条件能生存下来,取得明国的辽沈肥沃之地以后,老汗又实行了计丁授田,每丁分田六垧,五垧种粮一垧种棉,每三丁合种官田一垧,诸申三丁抽一以充军伍,兵丁不发军饷但免役税,汉民每二十丁出一人当兵一人当差,免除其他苛捐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