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节 诏令(第1/2页)  大明之朔风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入阁的周延儒这时开口了:“陛下圣明,臣也以为靖虏副将后生可畏,有幸蒙陛下施恩教化,假以时日必有作为,不过臣也以为靖虏副将不易升迁太急,以免日后赏无可赏,反使其骄逸无度,不如先降其职示之以威,后复其职施之以恩,刘之纶其人书生也,陛下对他已超擢加官在先,虽侥幸获功也无须再赏,靖虏副将既是刘之纶引来的便交给刘之纶调教便是,张春本系道臣,无罪免官本已不妥,重新启用后携乡勇百姓尽心王事又有收复两城之名,倒也算劳苦功高,朝廷不议其功甚是不妥,不如交吏部先行推议再加其官。”

    “就依爱卿说的办吧。”皇帝点点头,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成基命却心里暗骂周延儒狡猾,说了一大堆让皇帝满意的废话,其实又回到原样,李榆、刘之纶照样什么也没捞到,张春更倒霉,御前定不下来的事,返回到吏部推议,那就看张春有没有人、有没有钱了。

    周延儒受到鼓励,又提出新建议:“臣以为靖虏副将有功应议,其他臣工、诸将的滦州之功也应一并议功行赏,我大明终归还是要靠这些功臣宿将的,况且数十万勤王官军翘首以待恩赏,久留京畿恐有不妥,现今建奴既已逃遁,还是早早散去吧。”

    “爱卿所言极是,那辽事又当如何处置,爱卿可有思量?”皇帝示意周延儒继续说下去。

    “我朝熟知辽事者莫过于孙阁老,兵部曾为此事请教孙阁老,老大人提议重修大凌河、旅顺,并主张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移镇锦州,专司大凌河事务,擢升山海关副将黄龙为东江总兵,专司旅顺事务,孙阁老还保举原蓟辽赞画军务孙元化为登莱巡抚,辖东江、登莱两镇兼理辽西粮饷。”周延儒朗声说罢。

    “登莱乃海防、粮饷重地,且兼理两镇,先帝曾以帝师袁可立巡抚,孙元化不过是个举人出身,又从未执掌地方,他如何做得登莱巡抚,此事万万不可。”成基命狠狠瞪了周延儒一眼,不屑地说道。

    周延儒又淡淡一笑道:“陛下,臣对兵事知之甚浅,辽事尽可召孙阁老奏对,但臣以为我朝开国之初取官有三途——进士、举子和吏员,后因科举日盛则举官必唯进士,举子加官何其难也,而吏员更是几无仕途,如此反误了许多有用之才,陛下欲中兴大明,朝廷正当广纳人才,何必论其出身如何!”

    “爱卿言之有理,今多事之秋,正是朝廷用人之时,凡才具显著者,朕一律予以录用。”皇帝瞟了一眼成基命,再一次支持周延儒。

    “前蓟辽督师裁撤辽东巡抚一职似有不妥,臣奏请重设辽东巡抚,邱禾嘉此次到蓟州监理军务,忠于王事办事妥帖,可擢升辽东巡抚。”周延儒得到鼓励,又推出皇上亲自简拔的同是举子出身的邱禾嘉,皇帝听了不住地点头。

    聪明啊,说话滴水不漏,辽事把孙承宗推出来的话一定不要说,宁可装傻充愣都行,咱们能在关内打到今天的地步,是咱们运气好遇到了刘大人这样的好人,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就像那几个西北的大帅,面子上对你亲热得不得了,可一转脸就把我们甩了。”

    “刘大哥,你放心吧,我知道怎么对付他们,”李榆叹了口气点点头——尤世威那伙人事先连招呼都不打就跑滦州去了,把丰州军置于孤军作战的地步,这件事一直让大家耿耿于怀,他又拿出两封信交给刘兴祚,“其实我想得多的还是丰州,这是我昨晚写的信,一封给大统领府,一封给我家里,你帮我带回去吧。”

    “大明朝廷比金国还要复杂得多,那里的水太深,不是你我兄弟能呆的地方,能尽早离开最好,丰州才是咱们自己的家呀,其他地方给你再大的官都别去。”刘兴祚收起信,还在继续唠叨。

    第二天清晨,亲卫营启程向大安口方向出发,李榆出城送别大家离去,亲卫营与他始终朝夕相处,看着兄弟们远去的背影,他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