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2 程嘉进言斩乱麻(第3/6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要靠像张观、万潜这样的本地右姓士绅,公达严惩张观,从表面上看,固是制止住了兖地豪强、士绅阻挠自家门下的徒附离开、改从官寺得田的违法行为,可是若张观、万潜者,却不免会心中怨恨,於是遂就有了乘氏李氏之叛,有了万潜之私通陈宫、曹东郡!使我济阴、山阳浴血得之,失之却速!    “於今明公虽然击败曹东郡、张孟卓,收复了济阴、山阳失地,然以昭愚见,公达的严刑峻法、治兖之策,若是不得改变,恐日后还会重蹈覆辙,故事重现!兖终不稳。”    张昭的这一通话,除掉他明面说的东西之外,如往深处根究,其实正代表了徐州士人和颍川士人在治国理念上的两种区别。    颍川此地,仍如前文所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深受法家的影响,如申不害、韩非子等这些法家的名人,都曾经长期地活动於颍川一带或其周边,因是颍川的士人家族一直以来都有个特点,即是家传律法的士人家族很多,如郭嘉之族阳翟郭氏、钟繇之族长社钟氏,皆是世善刑律。善於律法,那在治国理政上,当然就会以律法为重,而徐州士人并无此传统,所以,以张昭为代表的徐州士人在这方面,就理所当然地会於治兖之策上边与荀攸产生分歧。    荀贞问道:“张公,如何改变?”    张昭说到:“民,为国之本;农,为民之本。这些年来兖州先经历黄巾之乱,继而曹操又与明公争兖,战至如今,百姓流离,地方荒芜,为了使兖地能够尽快地恢复元气,重视农业、发展农桑,这是必须的,给百姓分牛田,招揽流民等等这些政策,自是可以继续实行,昭并无异议。……唯是对待像张观、万潜这类的地方豪强、士绅,以昭愚见,是不是应该可以稍微地给以一些优柔抚待?当然,如有那违纪枉法,造成恶劣影响的,则可杀之。”    张昭的这番话,说白了,意思就是兖州之前的那些政策对百姓有益,可以继续使用,但对兖州的士绅、豪强则未免就嫌苛刻了,因此,他认为需要改上一改。毕竟在地方上说了算的、有势力、有影响力的,并非黔首小民,而正是这些士绅、豪强。那么为了“稳定地方,避免再发生叛乱”,对士绅、豪强就不能再一味地严惩待之了,而应改弦易张,换以优抚尊崇,以此来收买他们的忠诚、人心。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在对待兖州的豪强、士族和百姓这两大阶层此块儿来说,应该是对豪强士绅更好一点,重视他们的利益,不能再激起他们的反乱。    荀贞听了,仍是不置可否,问荀彧等人:“卿等以为何如?”    堂中籍贯徐州的士人,如广陵陈端、广陵秦松等,包括兖州籍贯的士人,泰山高堂隆等,或出言表示对张昭此议的支持,或虽未言语,然脸上露出赞成之态。    荀贞问荀彧,说道:“文若,卿意张公此论何如?”    荀彧说道:“张公此言,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是个艺术性的回答,看来是同意张昭的意见,可如果下边再接上一个“但是”作为转折,那就会变成不同意了。——亦即是说,“言之有理”其实是个含糊的回答。    如此,则荀彧究竟是赞成张昭,还是不赞成张昭?    通过之前荀攸惩治张观之时,荀彧对之的表态,荀贞是能够猜出他的态度的。    不过,荀彧这会儿只是简短地说了这么一句,底下却没有再说了。    他不肯再说,这是为何?对他现下的心思,荀贞亦是能猜出来的。    说到底,荀贞目前的班底是以颍川人和一些他昔在冀州时的故吏、故将为主,但他的地盘现在却是以徐州为主,那么对张昭等这些徐州本地士人的政见,荀贞也好,荀彧等也好,他们这些外来人就必须要给以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如此,即便是不认同张昭的此个论策,身为荀贞的同族、作为当下荀贞府中的群吏之首,特别是,作为荀贞帐下颍川诸吏,包括大部分荀贞昔在冀州时的故吏、故将的整体代表人物,眼下而言,也的确是尚未到荀彧正式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