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 我所邀者仁民名(第3/3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王芬家世豪贵,对底层百姓并无像荀贞这样深沉而浓郁的感情,但他到底是党人的八厨之一,对此二诗也是大加赞赏,送了道檄书到魏郡,对荀贞提出表扬。他在檄书里写道:“卿至郡旬月,平定於毒,可谓知兵;书此二诗,悯农劝政,可谓仁民。有卿在魏,州安枕无忧。”

    荀贞如果只是一个“文士”,写出这么两首诗,在当今主流仍是“经义”、诗并不太被正统的儒生、士子看重的背景下可能只会传诵一时,但他的身份是魏郡太守,这就不一样了。

    人是政治的动物,特别是地方长吏,更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政治有关。

    荀贞以魏郡太守的身份写出这两首诗,就从侧面道出了他执政的一个根本,即王芬所说之“悯农仁民”,在刚经过战乱、地方急需休养生息之际,这么两首诗出来,足可为州郡标杆,引起上下的赞赏、重视。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荀贞辛辛苦苦,为秋收忙了那么久,然因这是他的本职,故此默然无闻,不为外人知,两首诗一传出去,马上就得到了州中的赞许。

    这也正是荀贞的目的,他正是出於政治的考量才把这两首诗抄袭了出来。

    归根到底,他这么做还是想扭转州郡对他的印象,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只是“知兵善战”,他还想让别人知道他也能够治民,因为说到底,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才是第一位的。

    皇甫嵩为冀州牧,上书朝中,请求减免了冀州一年的租赋,得到了州人的作谣歌颂,在一些人看来,他的这道上书甚至比他平定了黄巾之乱还更值得称许,何哉?便是因为此故。

    再能打仗,也只是一个“将”。为将易,为治国治民的“良相”难。

    可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却一直不能被外界闻之,故此他经过考虑,遂有了此二诗,——和他初出茅庐,在繁阳亭、西乡为吏时相比,他现今在政治上成熟了很多。

    结果和他预想的差不多,不但得到了郡内的称颂,并且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州中的褒扬。州吏多是从诸郡名士中辟除的,既得到了州府之褒扬,那么用不了多久,州内诸郡应也能知他此二诗了。也许再用不了多久,乃至冀州邻近的诸州也能知他此二诗了。

    有此二诗在外,为他打响名头,各地有心的士子如再对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稍加了解,应就可以改变他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了。汉人的地域观很强,很排外,荀贞不知道等将来天下乱后,他有没有机会主政一方,也不知道他主政的会是何地,如他有机会主政,而主政的又是颍川、或者豫州以外的地方,那么凭此“仁民”的声望,至少可以减少一点地方上对他的排斥。t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