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4 文贼(十)【大修】(第3/5页)  一代文豪林黛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破天荒地头一次“露面”在寻南小报上刊登了一则反击的小故事。

    这则小故事,基本上把嘉兴学派得罪了个彻底。

    嘉兴学派是保守派里也最为顽固的一支,非常看不惯现在江南“民风渐移,不以工商为耻”的现象。每次保守派和变法派打打擂,他们不说打前排,肯定也是次次不落地摇旗呐喊。

    但凡有人贪图嘉兴水利方便,可以兴蒸汽,意欲在嘉兴设立工厂,嘉兴学派的这些老绅士,就组织子弟亲友去闹事。说是要维护“嘉兴不出逆徒贼臣,浪.子”。

    只是嘉兴学派盘踞嘉兴文坛久矣。嘉兴又学风浓郁,他们的门生故旧遍布大半浙江,自己又往往是本地的乡贤。上官也就往往包庇他们。最后,大部分建厂的事,都不了了之。

    连随着工厂建到哪里,就把据点建到哪里的寻南小报,也为此遭了嘉兴学派的排挤。几次给砸了报社。

    当然,小报,他们还是期期不落地买了。

    像潇湘君子这等声名鹊起,屡屡遭变法派、“不肖徒”们交口称赞,经常被寻南小报谈论,在南方青年中“人人掩口论潇湘”的文贼,自然也是嘉兴学派眼里容不下的沙子。

    在自家,搜到了几本子弟夹带的李香兰做工记、歌仙之后,其中一个学派中人更是怒不可遏,就“仗文斗贼”。直逼上寻南小报去了。满以为一定叫这个小辈难堪。

    不料这个潇湘君子,号里虽有“君子”,之前也任人责骂不开口,真的一露头,却讽刺辛辣,直接叫整个学派下不来台。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整个嘉兴学派顿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一哄而上。老的不好出面,就借学生的口和笔。

    年轻一点的,干脆直接自己撸袖子上了。

    青年听到这里,便笑道:“好么!这个带劲!我竟然错过了这样的热闹。”

    矮个子书生姓李,闻言,沉下脸来:“热闹。前辈们正围困潇湘贼,痛打落水狗时。李白泉那帮人却倒是一个跳得赛一个快。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同辈,竟然连文坛的宿儒耆老也不尊重了,不顾纲常,反而替这贼子据理力争起来。”

    潇湘君子哪里受困了?他文思敏捷,口舌犀利,从古周时讲起,从诗入手,讲古时候的话和文本是一体,驳得嘉兴学派哑口无言倒是真的。

    青年又为他续了杯茶,不做揭穿,只兴致勃勃听他往下讲。

    讲到一个以李白泉为首的主张变法的海陵派赤胳膊下水的时候,讲话的人更是脸红脖子粗,半点读书人的文雅都没有了。

    李书生更是连连冷笑,阴沉得像外面的天空似的:“只论便罢了,又说什么文随时变,讲什么古时候的口语,也便是那时候的白话了。说什么孔子添加些自己的新词在春秋里,与我们现在用白话增添些新词无甚么区别,便是四书,也尽可以用俗话来讲读。这些是个什么意思?居然把心思动到四书上了,说是文随时变。文随什么时变?随他们这些工商当道的时变么?我看这些人,不安好心!”

    “说来说去,无非是想废文言,兴俗话。”高个的张姓书生总结。

    李书生却摇摇头:“二郎,你想的简单了。”

    他随手从怀里卷出几个毛边册子,啪地拍在桌子上:“你们看看,这是我从那个小孩子手里拿来的。他们叫人四处纷发这些册子,是想做什么?”

    几个人看了一眼。这是最近南方,大部分工厂开的地方,都有分发的东西,据说是海陵派那些“狂徒”编篡的白话的读物。

    通俗易懂,专为工农商用,讲一些浅薄技艺。为的是是使贫民通过这些读物,获得一些谋生的法子。

    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识字,往往还会有人在工厂附近不定时开设讲读。

    为此,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