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番外:当今世界殊(一)(第3/4页)  一代文豪林黛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含笑道:“这位同学,你不必这样。我们这里的演员,不是你们那里的什么‘明星’。我也只是个普通劳动者。我也很喜欢林潇/湘,要是有时间,你大可以来我家做客。”

    最后晕乎乎的小陈是被李琼琼强行拉走的。

    看着两个大孩子走远了,林霖才叹道:“自从在国民经济总设计部的指导下,进行了公有制路线的开放以后,留学生越来越多了。”

    文学研究的教授笑着点点头:“辩证的看,这是好事。不管有些国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思送人来的,但青年人总是容易改变的,是不那么固执的。尤其是有大环境,在自己亲身的体验下,更是容易改变。这些都是火种啊。”

    林霖道:“我每次看到这些孩子,或者是出国去巡演一些话剧的时候,都对很多国外的同行们感到悲哀。他们不但群魔乱舞,丑态百出,竟然还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是自己的健康,只为了能有一个演出的机会。”

    教授道:“私有制下,文艺领域占大头的就是资本。文艺界成了受资本的控制的一条狗。演员为了得到一个出头的机会,不得不如此。否则任你演技再好,也要坐穿冷板凳。很多时候,表面光鲜,实则无可奈何。你啊,别太悲哀,发展地看,压迫不能长久,总有一天,烈火燃遍苦难处。”

    林霖长叹,勉强笑道:“算了。不谈这些。我们说说下一部电影吧。根据《烈女祠》改编的电影,之前我对申请参与文艺部的演义查考,发现里面提供的角色选择,多增加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林黛玉本人的角色,一个是《贞洁妇》的作者袁渡儿的角色。后来考查完,我们参与考查的演员进行民主大辩论的时候,就有人提到:这两个角色,是否应该增加进去。”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在文化宫里走着,走到了一面墙旁,这面墙外贴的是林潇/湘的作品改编的历部电影展。

    其中,被拍的最多的几部之一,也在全球公演得最多的一部,就是《烈女祠》。

    教授仰天看了看历代的烈女祠的演员,道:“那两个角色,以我个人的意见来说,从文学史的角度,加进去其实也是可以的。毕竟林潇/湘的作品有‘书史’的名称,很多来自于她本人的见闻的文学艺术升华、加工。当年就有说法,说其实林潇/湘的《烈女祠》里的主人公玉兰的原型,就是后来起义军里的著名女将刘二妹。而刘二妹之所以能从烈女祠逃生,则是因为林潇/湘叔侄的救助。”

    林霖点了点头。

    电影墙附近,有不少外国游客。其中不少奇异装扮的外国人在墙前对着剧照哭得不能自抑。

    教授扭头问林霖:“林霖同志,你在外巡演,经常接触到各国民众。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什么?”

    “我国虽然推崇林潇/湘,但是由于我们已经告别了旧社会。我们的人民群众,我们的青年学生,虽然也能借她的作品感受到旧时代的罪恶,深受震动,却也仅限于此了。而在广大的私有制还存在的地区,包括私有制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程度的一些落后地区,林潇/湘受到的欢迎,却热烈深刻得多。你眼前的这些外国人,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年年都有许多的人千辛万苦突破自己国家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而到我国来,就只为了拜访林潇/湘的故居。林潇/湘墓前,常年堆满来自世界各国的鲜花。”

    林霖点了点头,苦笑道:“我每出一次国,就往往更想回国了。张教授,您看那位包头巾的中东妇女,她的国家,至今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状态。至今还残留着残酷的火葬制度,还有荣誉谋杀。我记得我到那个国家,去演《烈女祠》的话剧,并公映上一辈的《烈女祠》的老电影时,明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只能靠简陋的银幕翻译。但台下却一片寂然,只有漫场的哽咽声。在场的妇女都哭成一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