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风,终于控制了牙买加。1494年“列强”为瓜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000997,股吧)后众多未开垦处女地而在西班牙召开、签署的“国际条约”(treatyoftordesillas)授予西班牙对新世界(600628,股吧)(北美洲)的专卖权,至此被打破,英、法、西平分秋色,在坚船利炮掩护下各取所需。
privateer比较复杂,是指私人拥有船只——商船和渔船——临时接受政府委托在战时攻击敌船,诱因是它们可以把敌舰上的东西据为己有。由于有“战功”,政府对他们有时掠夺敌国商船眼开眼闭,而这肯定是厚利生意,此为十六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privateer成为热门投资项目的原因。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形式的攻击和掠夺最有效益,因为privateer会尽量不把攻击对象弄沉,只是“迫降”对方然而过船搜掠一空,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既不会带来重大伤亡,且破坏性最轻经济效益最大,“何乐不为”。不过,社会进步及国际合作,令这种变相的“政府注册海盗”在十九世纪末成为绝响。
最有罗曼蒂克色彩的海盗是中世纪法国国王御准的corsair,其名来自letttredecourse,意为“驱赶委托书”(racingletter),即某些私人拥有的船只获法王委托“驱赶”敌船,报酬是敌船上的物资,换句话说,它们与privateer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根据法王颁下的训令,corsair不能掠夺本国及中立国船只,违法处斩,但“理论”与“实践”是两码子事,这是在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间法国海域事故特多的原因。无论如何,因为有利可图,corsair船队迅速壮大,与法国为敌的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海运大受打击。corsair打劫商船后,所得财物分三份,海军部(据说这是当年海军部的主要经费来源)、国王和“海盗”各得一份,官商民共同发非法之财。法王的做法引起“各国反对”,国会亦认为这“有辱国体”,“御准劫船”至1856年维也纳国际会议(congressofvienna)通过禁令,迫使法王放弃这项厚利的无本生意。
corsair抢掠商船,主要受害者英国和西班牙人恨之入骨,英国和西班牙女性却对身手矫捷充满阳刚之气的法国海盗着迷,大诗人拜伦且以之为名写了一首长诗,据小女相告,其主人翁海盗康拉德(conrad)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充满神秘感,经常胸有成竹、静坐凝思(broodingintense),因受群盗爱戴,是人际关系极佳的“女人汤丸”。拜伦这首诗经意大利名作曲家威尔第(g.verdi)于1848年谱成同名歌剧,法国海盗“香艳刺激”的故事遂传遍遐迩,至今不衰……
李逊的书涵盖1670年至1730年特别集中在1716年至1726年所谓“海盗盛世”世界各地的海盗活动,惟有关我国的情况,说得过分简略,笔者在后文将缕述之。据十八世纪初叶牙买加英国总督尼古拉斯爵士的“纪事”,1715年至1725年在加勒比海活动的海盗,约百分之三十五是英国人、百分之二十是美国人、百分之二十是西印度群岛土著,以次还有零星的苏格兰、威尔士、瑞典、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斯堪的纳维亚、希腊人及东印度群岛土著;和陆上强盗不同,这是一支“联合国强盗”。这支在加勒比海、大西洋(600558,股吧)和印度洋活动的庞大海盗队伍的人数无由统计,1717年百慕大的英国总督估计为一千人,1722年种植和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为三千人。姑勿论这些数字是否准确,以近似数看,他们确是一支不可轻侮的海上武器力量。因为当时英国海军的总数一万三千多名,1680年北美殖民地“人口调查”只有十五万二千人,海盗的数目相对十分惊人。从残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