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奇怪的思维(第2/3页)  大明政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么,去见识一下,也是不错的。”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对那些地方,真的没有多大的兴趣。”

    “哦,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奇怪了。”

    渠清泽有些不罢休的味道,苏天成笑了笑,决心摆明自己的一些观点了。

    “书生到青楼去,无可厚非,想那青楼女子,也是有文采非凡的,不过我的想法有些不同,读书人最终还是要报效朝廷的,我参加了县试和府试,当初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现在感觉,一味的死读书是不行的,学以致用才是最好的,唯有亲力亲为,将书本上的知识,结合到实践之中,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的,这次出来历练,学到的东西,比书本上的珍贵太多了。”

    渠清泽看着苏天成,眼神有些闪烁,一路上,他为苏天成介绍情况,苏天成听的很仔细,从不乱插言,阐述观点之时,侃侃而谈,说的都是有道理的,这可不是一般年轻人的表现,按说苏天成只是生员,没有真正出门历练,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见识。

    渠清泽暗暗有些心惊,苏天成的发展趋势,真的不好预测。

    “兄弟有这等的想法,我也是赞同的,也罢,我们就出去转转,不知道兄弟是不是能够吃得消,赶了一天的路,怕是有些疲倦了。”

    “我没有问题的。”

    两人离开客栈之后,直接朝着大街上走去,王大治跟随在身后,苏天成本来是要他休息的,但王大治坚决不干。

    此时大约是戊时二刻,相当于后世的晚上八点多种,春夏之交,天气有些凉爽,大街上的人还是不少的,绝大部分的店铺都没有关门,当然,高层建筑是看不见的,大街的路面,都是铺着青石,看上去严丝合缝。

    曲沃县城,不能够和平阳府城比较,但这个地方是有些名气的,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都城,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被称之为天府雄风,三晋重地,后来更是被誉之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了。

    曲沃最大的问题是缺粮,在平阳府城所辖的县里面,是比较突出的,为什么会这样,各有各的说法。

    “兄弟,到曲沃来了,是一定要到解元巷和桥梓巷去看看的。”

    “那是一定要去的,听闻李尚思和李永培是永乐年间的解元,父子的解元,我是很崇敬的,李廷宝和李日煦父子都是举人,也了不起啊。”

    “呵呵,已经过去的事情了,我相信,你一定比他们更加的厉害啊。”

    “大哥万万不要这样说,他们都是读书人的楷模。”

    所谓的解元巷和桥梓巷,其实也就是两个巷子,因为李尚思和李永培父子先后高中解元,后人为了纪念,命名为解元巷,年代有些久远了。至于说李廷宝和李日煦,一个是嘉靖年间的举人,一个是隆庆年间的举人,居住的地方,被命名为桥梓巷。

    这些地方,几百年之后,是了不起的古迹,可现在也就是那么回事。

    解元巷和桥梓巷都是在县城里面,苏天成和渠清泽去看了看,没有特别的印象,苏天成也不想拜祭,这些都是虚的,科举还是看自身的本事。

    “时间尚早,是不是到古学书院去看看啊。”

    听见渠清泽这样说,苏天成立刻有些警惕了。

    明朝的书院很多,这都是因为各地的县学和府学太少,容纳不下那么多的读书人,所以说,书院随之诞生,因为书院是民办的,和官办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授学业方面,不一定按照朝廷的规矩来,提出的一些政治见解,和朝廷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书院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发展到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异样了。

    嘉靖和万历年间以来,朝廷曾经清理了很多的书院,这已经成为了最大的争议,很多的读书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