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3章 我们的最高机密(第2/3页)  晚清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原来外面的警卫部队和这里的技术人员的伙食还不一样哪,于是他就对中校说道:“杨中校也一起吃吧,今天你不算违反规定,算是工作餐吧。”

    人们一起笑了起来,杨中校看来也是真的饿了,他马上坐了下来,几个人开始在一起吃饭,席间李振华又问了一些问题,赵忠尧就给他作了一下介绍。

    这个基地的中心区域,有一百多人,外面的部分有四千多人,再外面的配套工程等人员加在一起,一共有一万多人,还有警卫员部队万数人,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城市的规模,只不过这个城市的人员出入是不那么自由的。

    任何一种通讯的方式以及人员和物资的出去或者是进入,那一定得是在国家安全部的控制下,而且都有严格的记录,任何有关的秘密都不可能泄露出去,这可是我们的最高机密了。在这里工作的人员也是只有少数的人,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在工作,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的。

    饭很快就吃好了,李振华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他向赵忠尧问了一下,关于他们现在的工作情况,赵忠尧对他说道:现在的235已经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了,但是现在的量是少一些。

    李振华问道:“每天可以生产多少?”

    “每天可以生产10克。不过随着我们以后加速器的增加,这产量以后还是会增加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生产原子弹的问题。”

    “还是走到老路上来了。”李振华心中想到,任何一种新东西的出现,大部分都是首先应用于军事方面,然后才是用于民生方面,就是这样的一种现象,现在看来还是离不了这一条老路子,不过要是先有了这个武器也是可以的,那就可以用于对敌人的威摄力量,反正是谁也不敢最先使用的。

    当初的美国人使用,那是因为世界上其它的国家还没有,要是有了的话美国人也是不敢轻易地使用的。现在的速度是每天10克,生产一公斤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一颗原子弹大约需要15到30公斤的235,那时间也就长了。不过那就要看以后的产量了。

    李振华又问了一下伊戈尔?库尔恰托夫的情况,因为李振华觉得他比较年轻,就特地问了一下,赵忠尧对李振华说道:“这个人可是不错的一个人,他的老家是乌拉尔那里车里雅宾斯克的锡姆市人,后来他却是在苏联的伏尔加格勒那里的辛比尔斯克上的学,他和那位列宁还是校友呢。”

    中校马上就从自己的包里把伊戈尔?库尔恰托夫的资料完整地拿了出来,原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个人的档案,进来或者是出去一个人,都是要经过他们的安全部门仔细地对本人进行审查以后才会执行的。这也是为了保密而作的一项工作。

    别人都走了,他们要让李振华休息一下,不过李振华躺在床上却是睡不好,他把伊戈尔?库尔恰托夫的资料拿了过来仔细地看了起来:

    伊戈尔?库尔恰托夫1903年1月12日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州锡姆市。父亲是土地测量师,母亲出身于神甫家庭。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全家在1909年伊戈尔6岁时,从偏僻小城锡姆搬到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伊戈尔和弟弟上的学校可谓是培育伟人的摇篮。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是他们的老校友。后来任俄临时政府总理的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父亲此时在该校担任校长。而当时的伊戈尔?库尔恰托夫是个厌倦课堂的顽童。从保留下来的成绩单中我们看到,他除去“举止行为”不及格外,其他各门功课都是优秀。

    国内战争爆发了。刚刚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伊戈尔对政治提不起丝毫兴趣,完全着迷于自然科学。别人都去当志愿兵了,他却考进大学继续深造。学校的师资力量堪称雄厚,其中有约费等著名物理学家。他很快便喜欢上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