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言辞交锋(第2/3页)  问剑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诸位听见了吗,胭脂姑娘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不要让她失望哦。”

    众人淡淡而笑,气氛又逐渐变得轻松起来,尽管他们即将谈论的话题颇为沉重。

    朱瞻基巡视一周,饶有兴趣的问:“那么,谁先发言呢?”

    场面立刻安静下来,众人低头不语,大家心里都清楚,第一个发言者,不管正确与否,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此时,与叶云飞邻席的杨溥发出沉稳声音:“既然大家都不愿第一个发言,我杨溥就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浅见吧。”

    朱瞻基伸手做了个请的动作,道:“愿闻杨先生高见。”

    杨溥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道:“江南自古富庶之地,玉米之乡,航运纵横,无论是经济实力,交通建设,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而江南又是充满才情之地,旧时风流如周公瑾,美艳有大小乔,其后谢安谢玄更是千古人物,还有魏晋第一才女谢道韫也是江南佳人,说近点,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之人哪一个不是才情纵横之辈,如此说来,江南可谓人杰地灵。”

    杨溥侃侃而谈,把江南富饶说得淋漓尽致,在座之人多是应天官僚,如此称赞国家京城之地,自然免不了附和应同。

    杨溥接着道:“而应天又是江南之首,如一粒明珠镶嵌在一片金丝上,璀璨耀眼,别具一格。”

    坐在叶云飞对面的一位中年人说道:“杨先生之说了江南富饶,可并为说明其战略意义呢?”

    杨溥笑道:“江南如此富丽,不正是其战略意义吗?”发问者顿时哑口无言。

    朱高燧道:“既然杨先生把江南说得如此美好,为何还十分赞同迁都呢?”

    一瞬间,场面极其安静,都将目光投向杨溥。叶云飞想起宴会开始前,杨溥那句别有深意的话:这宴会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杨溥那饱含智慧的宽大的额头在灯火下闪闪发亮,明晃晃的,此刻正襟危坐,道:“因为刚才说的,只是有利一面,而更多的却是不利之处。”

    朱高燧道:“杨先生饱读诗书,汗牛充栋,也不知江南和太祖皇帝认定的应天府在杨先生眼里究竟如何不屑。”这句话颇为刻薄,故意拉上朱元璋,将杨溥逼到死角。

    连叶云飞这样不谙政治斗争的人都立刻分清了现场情况,很明显这是一场汉王联合赵王和朱瞻基所代表的太子一方之间的博弈,杨溥只是太子一方的马前小卒。

    朱瞻基将话接了过去,道:“三叔,或许侄儿可以向你回答其中问题,不知三叔是否愿意给侄儿这个机会呢。”

    叶云飞暗赞朱瞻基出手及时,以朱瞻基皇太孙的身份,就算他言辞稍有逾矩行径,朱高燧也无法借此发作。

    “三叔也想听听皇太孙的见解,瞻基有话直说。”朱高燧故意将“皇太孙”三字上加大音量,似是在特别提醒朱瞻基自己的身份。

    朱瞻基不以为意,却不正面回答朱高燧的问题,转头对夏染枝道:“染枝姑娘的子衿楼真是别有风韵,独具灵性。”

    众人对朱瞻基的跳跃思维完全摸不着头脑,叶云飞经现场气氛的烘托,早已进入思绪高度运转之中,此刻竟然掌握了朱瞻基的目的,双目一亮,直勾勾看着夏染枝。

    夏染枝若有所思,淡笑道:“子衿楼处在秦淮河畔,一方水土,一方情意,自然孕育了子衿楼的独特气质。”

    朱高燧讪笑一声,道:“瞻基真是风流人物,应天在瞻基眼里只剩秦淮河了。”

    叶云飞暗笑朱高燧说话不经大脑,他此言虽然表面嘲弄了朱瞻基,但此时场景下,无疑连夏染枝和胭脂二人都一并侮辱了,难道秦淮河的女人如此低贱,想起她们的人都会遭到嘲弄吗?

    朱瞻基好像并没有发现朱高燧的言外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