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 够资格让哥动手(第2/3页)  喷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们希望今天的双方选手能够把这个题目辩出新意。现在,我宣布比赛正式开始,请正方一辩姜思思同学先开始立论,时间是三分钟。”

    姜思思在法学院队里的水平,和南筱袅差不多弱鸡。不过南筱袅因为常年做法援,应变能力更胜一筹,而姜思思则胜在说话的谈吐仪态、肢体语言这些可以靠刻苦训练补足的技能环节上。

    此前几场比赛,除了遇到田海茉带队的商学院时,稍微废了一点手脚,其他几场都是轻松躺过的,所以法学院队这边的短板也没什么暴露的机会。如今到了总决赛,却是不得不尽可能把一切有利因素都慎重地利用起来——包括利用正方先立论的机会,让姜思思来一辩打打酱油。

    只听姜思思用略微娘炮、但肢体语言着实丰富感染的声音和仪态侃侃而谈: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人类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也是一个科学和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的社会。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会需要无数的专才,来从事各种专业而具体的工作。但我们不得不明确指出:这些人才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可替代性,是显然不如可以作为社会协作粘合剂的通才的。

    在座的同学可以想一下,在目前的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下,根据米国劳工部门的官方统计数据,一个米国人一辈子可能平均要换七八次工作,其中三到四次甚至是转行的。而且这个数据只计算了跳槽,还没有考虑一个职员在同一家公司内部的转岗——

    或许一个昨天还是工程师的人,今天就因为更能协调其他资源而变成了管理者。也有可能一个应用层面的基层技术员,因为对市场需求掌握的经验比较丰富,而向产业链的上游设计转移——这都是司空见惯的。

    在我们华夏,如今我们的科技创新步伐或许暂时还跟不上米国,我们也没有劳工和失业数据可以查,但根据社会经验的分析,我们的社会流动性肯定是高于发达国家的。在这样剧烈变化的社会下,通才显然比专才更吃得开……”

    姜思思的立论有三分钟,因为是他先说,所以也没什么可以攻击的。无非就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把如今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局趋势彻底梳理了一遍,着重强调人才在当代的技能转型、兼收并蓄的重要性。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针对“个人发展”这个微观的角度。在立论的末尾,姜思思也不忘力求涵盖全面,又花了短短两三百字,把“通才的协调、沟通优势对社会分工粘合的重要性”提了一下。如此一来,就算是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全面覆盖了。

    他说完后,虚怀若谷地鞠了一躬,才坦然地坐下。

    场内大多数大三、大四,面临找工作问题的同学,大多都陷入了短暂的深思,好歹是真听进去了。

    “我现在学的专业,将来到底可以在工作上用几年才被淘汰?”这个问题,只怕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地在脑中拷问自己。

    田海茉知道这个辩题非常切合听众们的关切,也破例点评吹捧了两句,然后顺势让反方一辩、一个名叫马莉兰的地科院大二女生立论。

    那是一个扎着单马尾、脸型有点猪腰子一样往里凹的妹子。看长相应该很喜欢穿西装——因为西装总是很容易让身材好的女生和身材烂的女生被拉回同一条起跑线,从而“众生平等”。

    马莉兰一甩头发,大大方方地站起来驳论:“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么多人听我发言——刚才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说,现代社会的分工细化需要无数专才来服务,但转眼又说因为专才的技能一旦过时后,个人价值就会被淘汰,这简直太可笑了。

    难道在对方辩友眼里,专才就等于狭隘吗?就等同于除了自己工作专业的直接技能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懂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