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群毕业生们,在上路的时候,他们的身上往往没有钱,又或者只有少量地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整年的环游世界旅行。但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一边旅游一边打工,参加国际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以沙发客的身份结交朋友,徒步旅行加上公路便车的方式……诸如此类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接触陌生人,学会面对危机,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学会敞开胸怀,拥抱不同的文化。当间隔年结束的时候,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于是义无反顾地冲刺;有的人则依旧处于迷茫中,但至少他已经见识过了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也将有所变化。
间隔年对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来说,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许多生活的知识,是上学不到的,心灵鸡汤里也看不到。那么,经历了间隔年之后,这些毕业生们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吗?可以顺利回归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
许多跨国的大型企业都十分鼓励应届毕业生开启自己的间隔年,甚至有一些企业明确要求,拥有间隔年的应届毕业生优先录取。比如说谷歌就是如此。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现在越来越多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职场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他们选择辞职,重新充电,寻找自我,然后再次回归生活。资金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生活也不是问题,重点从来不在于那些未知的困难,而在于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困难的信心。
尝试了之后,也许会有改变,也许不会,但如果不迈开脚步,那些所有的“可能”都永远只是“不可能”。
就好像陆离一样,如果当初因为畏惧和未知,他选择转手卖掉了榉木牧场,那么他现在的生活也就截然不同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拿到“纽约时报”的工作邀请,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在一年之内将自己的资产翻三倍。
“纽约时报”的短期工作合约,某种程度就是对陆离过去一年生活的认可:匠人系列的开发,文化差异视角之下的美国,以及他最近一直在撰写的系列——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现代人的焦虑、急躁和愤怒。
在陆离看来,如果他一直留在云巅牧场,将自己的脚步束缚在这里,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写出这些文章,更加不可能得到“纽约时报”的青睐。所以,“纽约时报”的肯定,其实就是在催促着陆离再次迈开脚步,尝试不同的生活。
老实说,以前年少的时候,一边旅游一边工作,将生活变成度假,将度假变成工作,这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现在,陆离就有实现的机会,他十分乐意实现它。第一站,也许他应该前往阿拉斯加,追随着弗雷德的脚步。
“旅行?你的意识是短期旅行,还是长期?”柯尔好奇地追问到。
“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陆离笑呵呵地说道,看到柯尔那愣愣的表情,他放声大笑起来,“先从短期的开始吧。我才刚刚喜欢上牧场的生活,我享受这里的安逸和惬意,我还没有做好长时间奔波的准备。”那调侃的语气让柯尔翻了一个白眼,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数字来统计自己的生活,但很多时候,那些真正的收获却是数字所不能替代的。就好像陆离这一次的纽约之行,两千万的合同,这很美妙,也很神奇;但谁又能够确定,陆离这一次精神上的收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两亿美元的呢?
有些东西,看不见,不代表没价值。
然后柯尔就看到陆离用力揉了揉巴基的脑袋,亲昵地用鼻子蹭了蹭巴基,“更何况,家里还有这群小家伙呢。如果我长时间离开的话,我不确定回来的时候,他们还会不会欢迎我了。我可不想要冒险。”
柯尔无语地瞥了陆离一眼,直接无视了这家伙,重新回到正事上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