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0114(第3/4页)  [基建]我儿秦始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街头的黄包车与有轨马车,也大大方便了百姓们的出行。

    ……

    让百姓丰衣足食,不受饥寒之苦,秦朝在建朝近三年后奇迹一般地达到了。

    -

    百姓为这太平盛世欢欣鼓舞,墨家子弟等人却完全无法与他们感同身受。

    因为电力的普及,遇上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相里锋在其他墨家子弟的帮助下,已经将可以供给整个城市的储电与供电系统研发出来了。

    然而,在将自己的计划带到现实中的时候,遇上了问题。

    长距离供电必须用到电线。

    可电线的材料,不但难住了所有墨家子弟,连那些方士与见多识广的眉寿老人都毫无头绪。

    电线要传输电,材料必然要导电。

    但电线必然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一旦被人触摸到,必然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惨剧。

    成人还能通过警示与告诫,让他们远离电线。

    可不通事儿的孩子呢?

    这太不安全了!

    若是世上存在一种既导电,又不导电的材料就好了。

    但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存在。

    经过记不清多少次的头脑风暴之后,终于有人提出:“我们用不导电的材料,包裹住导电的材料不就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里锋等人很快就找到了最合适的导电材料——

    铜线。

    铜应该是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了,产量大,他们对其特性也了解得足够深。

    再加上其他优点,墨家子弟们几乎全票通过了铜线做导电材料。

    但不导电的材料呢?

    要包裹住金属,其延展性肯定要好?

    电灯与其他将会出现的电器,肯定不会只在咸阳推广,其他城市迟早都是要通电的,那么这种材料的产量肯定不能太小?

    还有,材料暴露在空气中日晒雨淋,肯定要防水、不能太怕高温、太容易坏掉?

    ……

    相较于导电部分的材料,外面包裹的这层不导电的材料,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个问题,足足困住了墨家子弟一年。

    直到无意间与那群方士交流的时候,路过的眉寿老人提到了一种材料——

    杜仲胶。

    他走南闯北,无意知道杜仲胶的存在。

    在详细问过这种材料需要达到要求与特性后,他更加确定了杜仲胶基本满足相里锋的需求。

    眉寿老人的威望很高,相里锋等人立刻迫不及待去找杜仲。

    等相里锋让人将杜仲胶熬出来,并制作出第一根电线后,一群人立刻喜不自胜地跑去道谢。

    然而……

    眉寿老人叹气:“杜仲胶的产出太低了。”

    杜仲树的生长条件并不严苛,对土壤的要求也不算高,甚至连叶子、树根、树皮乃至种子都可以生产杜仲胶。

    也即是橡胶。

    然而产出却实在太小。

    一公顷地,却只能产出带的五百多斤(现代计量单位)的橡胶。

    最关键的是,这个数据还是在杜仲树生长到十年到十五年后,才可能达到。树龄十年之前,根本不适宜采胶。

    而且树叶与种子还好说,树皮与树根难道也能采胶?

    根是植物的命,怕是采一次,杜仲树就死了。

    树皮是中药,价格昂贵。

    就算是采药,那也只能局部割取树皮,根本不敢割太多。

    杜仲胶当然可以做材料,但并非最合适的。

    好在现存的树龄达到十年以上的杜仲树,完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