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啦。”徐双双哈哈大笑,惹得谭悠过来拍她。
俩人说笑半天,最后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列了下来。
徐双双想着,这俩人原本算得上有缘无分,如今撮合上了,日子也不知道会过的怎么样。
又过了两天,初五,正好是赶集的日子,农活也没多少了,大家都没上工。
根据政策,农家集并不在投机倒把的范围里,他们这边管的也不严。
大清早,天蒙蒙亮。
徐双双和谭悠还有一众女同志们都洗漱好了,搭伙一起去。
之前听说大集上有人贩子出过事,所以每次出村子,女同志这边都成团结对的。
走了一个多小时,路上牛车马车的也见了几辆,大家都穿的灰扑扑的。
“可算是到了。”阮宝珠擦了脑门上的汗,出门时冷穿
的多,现在太阳出来了,就感觉出热来了。
谭悠看着集上人还不算多,拽了把徐双双,俩人就和大队伍分开,她们要买的东西特殊,就不跟大家一起转着玩了。
“崔婶子,上次我和您说过……”徐双双挑了下眉毛,崔婶子眼珠子转了一圈,看没人注意就把一个布包塞过来。
塞进谭悠背着的框里,徐双双扒拉了两下,看颜色挺正,嘴角就带上了笑。
“还得是看咱崔婶子,这手艺绝了。”上次赶集,徐双双特地找崔婶子买了布,除了做被子的被面和土布外,还要了一身红棉布。
她找霍云借了张自行车票,崔婶子家儿子也要娶媳妇,这三大件买不齐,总得有一件撑门面。
“好闺女,别臊你婶子,里面有对鸳鸯枕巾,是婶子随礼,提前祝谭同志百年好合了。”崔婶子身上有生意人的圆滑,说起来她是真感激徐双双,媳妇是城里人,有着铁饭碗,她儿子也当上了工人,如今流行三大件,要是没有不说媳妇心里满不满意,村里人肯定有人看笑话,戳她脊梁骨。
“谢谢婶子。”谭悠带着点脸红,笑了下。
徐双双又和崔婶子唠了两句家常后,就去老木匠家里了。
这回没用票,用的是钱。
刷了一层漆的床头柜和一个大衣柜,摆在阴凉处风干。
他们知青点里是没有衣柜的,全身家当两个床头柜就够了,可徐双双觉得衣柜还是应该有的。
“徐知青,看看满意不。”翟木匠抽着旱烟袋,眯着眼睛晒太阳呢。
徐双双竖起大拇指,赞道:“还得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翟木匠确实是老手艺了,这回要不是徐双双求人说了不少好听话,老人家是不准备亲自动手的。
老木匠咧开嘴,露出黄牙,脸上的皱纹跟沟渠似的纵横开。
“文化人夸人就是好听。”
“老不正经个东西!”翟奶奶回来了,紧着菜篮子,“徐知青来啦,这是谭知青,快进来坐。”
俩人跟着进了屋,和翟奶奶聊了一会,然后定下来过几天把柜子送到知青点去。
解决了这两件事,俩人才有心思赶集。
两边卖的大都是地里产的或者是手工做的。
“有糖粘,你吃不。
”谭悠知道徐双双爱吃甜的。
“我想吃糖葫芦。”徐双双踮着脚看到不远处被孩子们围起来的老人,手里举着一个插满糖葫芦的杆子。
俩人挤过去,买了两串。
酸酸甜甜的,吃到嘴里,心情更好了。
大集上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都是一批人,说起来是赶集买东西,其实是以物易物的交易。
买了些小白菜和荠菜,又碰巧来了人卖鸡。
“大娘,你看这鸡行不?”徐双双问旁边的一个同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