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
这几天的厦门港比往日都要繁忙,几乎每天都有大量满载粮食的船只驶来,户官杨英为此忙得连水都几乎来不及喝上一口。
;想不到世子在外经营数年,不仅没有虚度,反而闯下了一番新的天地,真乃奇才也!
杨英满头大汗的指挥民夫搬运了几艘船的粮食后,终于寻到间隙稍微歇息了一下,感慨万千。
杨氏有许多在郑军为官的,但很多都是做带兵的将校,唯独杨英是士子出身,算是个特例,
杨英本人也很受郑成功的看重,不然也不会任命他为六官之一的户官主事了。
另外多提一句,这杨英文笔颇佳,有《先王实录》一书流传于世,
此书是杨英为郑成功历年征战事迹所做的一个真实记录,这其中包括挥师北伐和东渡复台,是后世研究郑氏政权兴衰最为重要的史料……
杨英的同宗兄弟杨贤,此时正在郑锦身边效力,但其实此前杨家根本没怎么将目光放在郑锦身上,
因为原主自幼便有轻佻之名,斗鸡走狗,完全就是一个不成器的纨绔子弟做派,
相比之下,郑成功五弟杨袭反而;颇有贤名、;常侍国姓左右。
所以那时虽然郑锦是当之无愧的郑成功长子,人称;世子,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看好他能继承郑成功的基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氏一族当然要持观望态度了,因此无人在郑锦身边做事。
但谁也没想到,郑锦自渡海去大员岛后,竟渐渐起了势!
特别是去年闽安一战,更是扬名东南,得封忠孝伯,嗣君之位已不可动摇,至此之后,杨氏便加大了对他的关注,杨英本人也经常特意打听郑锦的动作。
原本杨英以为郑锦近来的惊人之举已经够多了,没想到现在又整出了这么一件令人咂舌的事情来。
郑成功以厦门、金门、南澳、台州数地,养活十数万大军,实属不易,
一是靠以前曾席卷漳州府、泉州府、潮州府等地,缴获甚多,
另外是靠着海外贸易,每年获利无数。
但即便如此,粮秣短缺一向是个大问题,所以郑军出战,多依赖就地征粮,这就算所谓的;就粮于敌。
此次北伐,杨英就为了筹粮一事几乎每夜辗转反侧,
但没想到,世子竟在这时候供给了大量粮食,短短七八天内,海峡面就运来了十万石粮食,后面还有运粮的船只源源不断赶来!
别说是杨英了,就连郑成功都被惊到了,连忙找来郑锦询问。
原来,虽然知道郑锦这些年往台湾移民了十几万人,单在许多人的惯性思维中,至今仍以为那边不过是蛮夷障疠之地,万没想到那里竟能产出如此多的粮食。
乘这机会,郑锦便向老爹进献了东宁州的户籍、田亩账本,其实这以前他也给过厦门,至少老爹根本没放在心上而已。
郑锦乘机说台南比台北的良田多数倍,若能将荷兰人驱逐,定可以替他们郑家接纳更多流民,耕作更多农田,
这一次,郑成功显得颇为意动,北伐之后,郑锦有很大的把握能说服他与荷兰人开战!
……
说起来,对于北伐,郑锦其实并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他以前的计划,都是按着1659年,也就是明年来开展的,今年实在是太仓促了些。
但他思考过后,还是不予余力的跟着推动了今年的北伐之事。
因为在他看来,今年北伐,要比明年更有利一些。
清军攻伐迅速,到明年已基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