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6章 量子计算机LV1-3(第2/3页)  重生学神有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原料备齐。

    江寒开始尝试,在虚拟空间里搭建自己的量子原型机。

    量子管虽然管够,但起步的时候,当然还是先弄个简单一点的。

    江寒按照记忆,耗费足足上百个光量子管,搭建出一个只有8个量子位的“迷你”量子原型机。

    别看它只有8个量子位能用,但足足配置了十几倍于这个数量的迥余量子门,用于产生纠错码。

    这是为了提高可靠性,解决“退相干”。

    这么简单的原型机,能做的事情自然十分有限。

    只能跑个极限简化版shor算法,对不超过4个二进制位表示的数,进行因数分解。

    比如:把21分解成3×7。

    所以验算起来也很简单,口算就行,完全不用出动“晨曦iii”和大规模计算阵列。

    江寒连续工作了上千小时,这才搞定了这台简化版“九章”。

    这还是他之前有过几个月的“实习”经验,否则说不定得多长时间,才能弄出来。

    硬件搭建完毕,江寒进行了简单的测试。

    随便选取了几个数,进行因数分解,结果完全正确。

    江寒有点意外。

    虽然自己从原理到结构都很熟悉,可也不该这么顺利?

    写个程序还时不时需要debug呢,做量子计算机这么简单?

    此后几天,江寒每晚都泡在虚拟空间里。

    所打造的原型机,也从8位轻松升级到了16位,可以运行grover量子算法。

    同样的道理,能运行其他基础量子算法的原型机,打造起来也不会比这个难多少。

    只要根据算法需求,改动原型机的结构,用“光量子管”组合出正确的算法就行。

    当然,所有算法必须支持简化到16位之下才行。

    江寒对自己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十分欣喜。

    然而,正当他打算再次“升级”原型机,达到24或以上量子位时,意外发生了。

    先前的经验不再管用,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让原型机跑出正确的结果。

    “所以……问题就在于复杂性吗?”

    量子计算机每增加1个量子位,整体结构的复杂度往往增加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

    这是量子计算的原理决定的,不管什么技术路线,都逃不过“复杂性”这个怪兽的磨砺,或者说蹂躏……

    江寒耐着性子,一次次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反复思考其中的原理,慢慢积累着经验。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当江寒整整失败了100次之后,转机终于来了。

    第101次,24位原型机再次试运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运行结果。

    江寒十分感慨。

    真不容易啊!

    怪不得范一要花10多年时间,才能弄出只包含了76个有效量子位的“九章”。

    量子计算机是真的不好搞。

    原型机工作时,仍需要普通的计算机进行控制,输入、输出数据。

    江寒在一台虚拟的高性能经典计算机上,一阵操作,很快编写了一个程序,来自动“出题”和“验算”。

    经过100亿次验证,这台24个“qubit”的原型机,工作十分稳定。

    并不是总不出错,而是所有的错误,都能用算法纠正!

    总之,江寒成功了,实现了从16位量子计算,到24位的突破。

    接下来,自然是继续提高。

    32位、48位、64位……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直到大一临近结束,江寒才勉强摸到了64位的门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