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咋滴!”老周有点搞怪的用上了乡音。
江寒会心一笑:“咱们居然是老乡,这真是巧了!周老师,您普通话真不错,不注意根本听不出来。”
遇上了老乡,老周也挺开心。
“小江,你家在东北哪嘎达?”
“松江。”
老周一拍大腿:“松江好啊!那真是个好地方,漂亮女生贼拉多……哦,对了,我有同学在松江一中当老师……”
“一中的话,我肯定认识啊,我就是一中的学生。”江寒爽朗一笑。
老周惊喜:“这么巧?我同学姓宋……”
江寒愕然:“宋谦?”
“对!就是他。”
为啥江寒一次就猜对了?
因为整个松江一中,就一个姓宋的教职工……
江寒无语一秒:“老宋正是我班主任。”
“不会?越说越巧了!”老周惊喜交加。
跟着想起一件事:“对了,老宋去年拿了篇论文给我看,关于什么感知机的,他说是班级里一个学生写的,你知道这事儿吗?”
江寒:“……”
这你算问对人了。
这个世界应该没人比咱更知道这事儿了。
当初他的第一篇论文,老宋曾找人帮忙看了看。
据说对方对论文评价不低,还邀请他在合师大校刊发表……
往事历历在目。
只是没想到,时隔一年,离家几千里,居然和那个“知音”在列车上遇了个正着……
“那篇论文就是我写的。”江寒爽快承认。
老周听了忍不住一呆,有些将信将疑。
但很快他就确认了,眼前这人正是那篇论文的作者,激动得连拍大腿。
“这也太有缘了!”
老周做梦也想不到,在车上随便遇上的一个人,居然和自己还有这样的渊源。
这样一来,两人聊起天来就更加亲近了。
“你那篇论文创意不错,就是篇幅短小了点,不太充实……听说后来发sci了?”
“嗯,在amc上发的。能发就不错了,没顾得上影响因子。”
“amc还算不错了……后来呢?你有没有继续研究那个什么感知机?”
“有的。”
“哦?收获怎么样?”
“又发了几篇sci……”
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周持续震惊。
没办法,江寒提到的那些刊物,一个比一个牛。
其中不乏一区和顶会,以老周的学术水平,都从来没有在上面发表过论文。
而江寒却一篇接着一篇的发,仿佛喝水那般容易!
老周对此也只有暗自羡慕的份儿。
两人越聊越投机,可惜列车很快到站了,只得依依惜别。
出了站台后,老周主动跟江寒要手机号,还提出互相加微信。
江寒欣然从命。
将来自己用到对方的机会,应该不会太多,但他也不会不近人情到吝于留下联络方式。
江寒走出站台,坐上了科大派来接新生的大巴车。
人满后,大巴车缓缓开动……
站台里,周一凡身边聚拢了五、六个年轻人。
其中有三个是老周的研究生,刚才在车上,他们就坐在不远处。
“老师,那位同学是谁啊?您以前带过的研究生?看年龄不太像……”一个学生对江寒有些好奇。
周一凡招招手:“来来,都过来点……”
接下来,他就将自己知道的有关江寒的事情说了说。
最后总结:“现在你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