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五章 职业打手板楯蛮(第1/3页)  汉末书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了表叔方便,表嫂也方便;

    下面的地名,沿用现代地名进行表述。)

    …………

    板楯蛮又造反了!

    板楯蛮,先秦时期,朝廷将它招了安,成为朝廷里“安保集团”的一份子。

    给他们配备上长矛、盾牌,喂上一点饭食;就是秦朝、汉代两个王朝的合格保安。

    成年累月的出去打羌人、揍氐人,捶僰人、宰僕人…

    板楯蛮到处去替朝廷打架,生猛倒是生猛,可那收入,实在是太低了!

    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替朝廷卖命,打死了人,家里连一顿猪肉白菜,都拿不出来招待那些左邻右舍,帮忙下葬的人。

    不造反,迟早也是个饿死…

    就这,

    朝廷依旧不放心板楯蛮们。出了一个妙招,将板楯蛮——“划成小单位、各部独立核算”。

    一共封赏了“板楯七姓夷王”:罗、朴、督、鄂、度、龚。

    ——这些人,都是能够为朝廷“默默地奉献、还不讲条件”、“献完热血献青春、献完自己献子孙”的先进少数名族代表;朝廷给他们的优惠政策就是:你们好好替我砍人,咱免你们的人头税!

    其余的板楯蛮,敢跟征服讲条件?统统课以重税!

    然后将板楯蛮拆散,一部分迁徙往湖北、一部分安顿在湖南;便是“武陵蛮”的由来。

    此时的板楯蛮,还没有北上,去吃张鲁这个大户;“杨车巴”还没有诞生。

    更没有被曹操派到甘肃去与氐人干架。

    曹操派板楯蛮去甘肃搞“西北大开发”后,自称“巴人”的板楯蛮,与一样爱打架的氐人,合并为大名鼎鼎的“巴氐人”,又被甘肃、陕西的汉人称作“巴氐胡”。

    ~~~~

    县尉史大人,原本是不必出征的。

    不过史大人听说自称“巴人”的板楯蛮,比丐帮还穷、铁刀都没几把。

    作为一名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蜀人”,能够有机会揍一次巴人,史大人感觉自己,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的

    ——更何况,犍为郡校尉贾龙,是出了名的能打;尤其是贾龙已经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的情况下。

    史大人更是觉得,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

    蜀人揍巴人,那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后世重庆人、四川人,时常互怼的基因,大致便是源自秦汉时期。

    那时,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合称“三蜀”,被亲昵的叫做“三叔”。

    重庆、安康一带,分成巴东、巴西、巴中,简称“三巴”,习惯性的叫“三爸”。

    三叔、三爸,总是爱掐架…

    连吃个火锅,都要怼一下,强调自己的火锅,才是正宗。

    后世的“重庆川菜馆”,也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强调自己是重庆人;却不得不承认,自家做的是“川菜”。

    实在是可惜,没有单列一个“重庆菜系”。

    否则那招牌,铁定换成“重庆菜馆”——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消除蜀人的痕迹…

    ~~~~

    史县尉连同文呈,东拼西凑了八百歪瓜裂枣;一路晃晃悠悠地往东北方向行进。

    经大足、过潼南,绕道武胜,最终在岳池这个小县驻扎下来——再往前,校尉贾龙,正在与板楯蛮打的热闹!

    史大人还是很理智的。

    他并不认为自己这八百颗歪瓜,能够喂饱前方的一万多“三爸”。

    虽然三叔,特别想揍三爸一顿,奈何实力不允许啊!

    一同驻扎在岳池的,还有来自蜀郡、广汉郡的两只兵马。三支兵马,足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