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监丞叫人去取了大蒜过来,和那坨绿色的玻璃一起再烧,反复试过几次以后,终于得到了透明的玻璃。还有一点点偏绿不过已经没什么影响了。
张军也高兴,这劲算是没白费。
锡池已经铸好,这会儿抬过来用焦炭烧上,投入锡块融化,那边开始准备大量烧制玻璃液。
锡池前端是用软木做的辊子,手工转动,可以将锡液里面的玻璃抽出来,进入前面的平炉二次锻烧。
二次锻烧不需要太高的温度,并不需要高炉,只是减缓冷却过程起到增加硬度的作用。
平炉出去再由软木辊子承接抽动,出来就是成品了,又平又透的玻璃板。不过因为受条件限制,做不出太大的张来。
这就够了,不管是镶窗户还是加工镜片都完全够用。
玻璃的切割也没有问题,钻石这东西早就有了,不过叫金刚石,虽然不多却也并不算少见。这东西因为它坚不可摧被佛教尊为佛宝,多有贡奉。
锡块没用多大一会儿就融化了,银亮银亮的锡液轻微颤动着。这东西相当牛逼,可以自己生成保护膜来拒绝氧化。
冶炼出来的玻璃汁从高炉通过钢嘴直接引流到锡液槽里,在锡液里神奇的自动展开铺平,形成相当均匀的平板,被后续注入的玻璃液:“只是要多加小心,破碎后极易伤人,不可用手直接拾取,要仔细打扫后用麻布抹过,坊内诸人不可赤足,亦不可徒手操作。”
工坊主簿在一边快速的把张军的话记录下来,以后这就是操作手则了。
“锡箔可备好了么?”张军用麻布仔细的把玻璃板擦拭了几遍,反复的查看是不是干净了。没办法,这个时候只能靠眼睛。
杂役把提前准备好的锡箔一应物品拿了过来,张军开始操作。制作水银镜片。
其实相当简单,就是把玻璃的一面涂上蜡,把锡箔覆到另一面上,用软毛刷子弄平整,然后放入箱内,再把水银倒上去。
水银可以溶解锡,让它牢牢的吸附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锡膜。
等一会儿反应结束,把玻璃板取出来,一块水银镜片就完成了。
事实上水银镜片的反光性并不是太好,现代的镜子要么是纯银的,要么是铝膜的,还有合金膜,水银溶锡工艺在六十年代就淘汰了。
但是在这会儿,在大唐,这就是神物。
镜子虽然起源特别早,到大唐这会儿已经度过了好几代,从黑曜石过渡到了白铜镜,也采用了灰锡技术,但终归是金属镜,清晰度反光性都相当有限。
这会儿韩监丞等人围着张军看他操作,镜片拿出来的时候又是背朝天,还谁也没有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军把镜片扣在桌子上的麻布上面,叫来杂役用油漆把水银锡面仔细的涂封,又很奢侈的用火漆封上了边口。
“可有木作?”
“有,仆下去传。”
另一边,几个匠作配合着杂役把一张一张的玻璃烧结了出来,小心的抬到木架上。这一会儿已经五张了。
高炉里空了,需要重新加注原料。
张军估算了一下,这一座炉一天下来能生产差不多一百二十片一米乘六十的玻璃板儿。
“若是有需要,可以增加厚度,”张军给韩监丞讲解:“若有寸厚即可做瓦了,通透性要稍差一些,但仍可透视透光。
若是想增加硬度,只需裁好尺寸后回炉锻烧,再使之迅速冷却下来即可。只是某却是未想到迅速冷却的法子。”
“可以覆水么?”
“不行,”张军摇了摇头:“会炸裂,只能用风,但普通之风达不到结果。”
这就是钢化玻璃的制作工艺了,二次锻烧后用冷风迅速降温定型,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