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他们一直“保持”生孩子,跟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感情”一样。
因为妻子警告过自己不能跟坏人米莱成为朋友,唐宁还小心翼翼的,回头一看,茜茜已经跟米莱夫人成为好朋友了!哼!再也不要相信女人了。
这段时间,圣母玛丽亚很火,因为在法国南部城市卢尔德盛传多次出现圣母现身的新闻,后来连法国的教会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真的,不断“看到”圣母玛丽亚的少女伯尔纳德成了新闻人物,频频接受报章的采访。不过,世界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则因为唐宁根本不相信这种事情而没有派出记者采访,当然,bbc就根本没有播这种新闻。很多人以此批评bbc这个全球唯一的广播电台有偏见,明明有那么多的人亲眼见证了圣母玛丽亚,凭什么不播啊?
米莱的这一幅“神作”出现在唐宁面前真是太应景了,《基督在父母家》描绘的是年轻的耶稣正在木工房里协助约瑟夫干活。约瑟夫正在桌上制作一扇门。耶稣被裸露的钉子割伤了手,导致有一个红斑标记,预示着受难。耶稣的祖母圣安妮用钳子拔掉钉子,而在约瑟夫检查耶稣伤口的时候,耶稣关切的母亲玛丽将自己的脸颊递到他面前让其亲吻。年幼的约翰端来一盆用来清洗伤口的水,预示着他是后来基督的施洗者。约瑟夫的一个帮手代表未来的使徒,见证着这件事的发生。背景的物件进一步地指出了主题的意义。一个梯子,意指创世中描述的通往天堂的雅各之梯,斜靠在后面的墙上;一只鸽子代表圣灵……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当然是这个贫民窟般脏乱差的地方,以往的对宗教人物的描写总是伟光正的,米莱却在这个作品中使用了现实主义,并且有着前拉斐尔主义特有的对细节的较真。
还是大公夫人有文化,要不是有她解说,唐宁谁都不认识,他还以为那个“使徒”是耶稣,以为那个老太太圣安妮是圣母玛丽亚,心想这圣母也忒老了点。
还有一幅米莱的成名作唐宁比较喜欢,那是一对恋人因为宗教分歧而分手的心碎场景。基督教有两大流派,比较古的是天主教,奉罗马教廷为正宗,强调教皇的权威,而后来在宗教改革中,各国君主为了摆脱教皇的控制,由约翰?威克里夫、扬?胡斯、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发起,讲究“心诚则灵”,不再受教皇的约束,这就是另一个大派——新教。从教义上来看,新教徒所受到的精神束缚比天主教要小,所以后来的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都是新教徒。
宗教改革的过程中,法国曾经在1572年发生巴黎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的事件,这幅作品的男主角就是一位受约翰?加尔文影响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雨格诺派,他的恋人试图用一根象征着天主教徒的白布条束缚他的手臂,他拥抱着恋人的手深情却又坚决地排斥她的束缚,姑娘绝望地、楚楚可怜地抬头看着她的爱人。
米莱与大公夫人发现唐宁对《a_huguenot》苦有所思,以为他被感动了,其实唐宁是在想德意志与法国必有一战,因为以普鲁士为主的北德意志以新教徒为主,而法国现在仍然是以天主教为主,拿破仑三世正是一个天主教徒,若不是,他能当上皇帝才怪。
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战争对无神论者来说就是狗咬狗罢了,不过,相比起来新教更开放点,是条好点的狗,也是更自由的一些的狗。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这跟德川幕府对日本的控制是一样的,也是离江户越远的地方受到幕府控制越小,如长州藩和萨摩藩。远离意大利的波罗地海各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欧)、英国(相当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北德意志都是新教的大本营。
在皇家艺术学院的各位艺术家的引领下,土豪大公游览了一遍整个画廊,发现大量的宗教题材作品,终于看不下去了,对米莱说:“米莱先生,我要是提出要创作非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