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数据传输的速率仅有2.4bk每秒,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再加上与gsm等系统终端相比,卫星通讯的手机终端体积难以小型化、价格高,而且业务收费因为成本高与gsm很难打价格战。
最终,“铱星计划”因为市场渗透率不足引发巨额亏损,快速落败。
1999年3月,铱星公司宣布破产。
离正式开通全球业务不过五个月时间。
整个铱星系统耗资约50亿美元,却最终被“iridiumsatellitelleo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geo。
leo卫星轨道高度500千米到2000千米,
meo卫星轨道高度2000到36000千米,
geo卫星轨道高度为36000千米。
现有成熟商用通信卫星,主要是meo和geo这样的中高轨道卫星。
因为轨道位置高,单颗卫星覆盖面就广,少量的卫星就基本解决全球覆盖的问题。
但,中高轨道卫星也是因为距离高,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求穿透性强、信号覆盖面积大,所以一般采用低频波段。
低频波段带宽就比较小,可容纳的数据量就小,无法满足全球海量用户的互联网访问需求。
因此,这种中高轨道的卫星信息主要用于特定用户的信息互联和电视转播。
在通信能力上相当于移动通信的2g网络,极少量能达到3g,仅提供基本语音和低容量的数据业务。
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简单通信、电视转播等方面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
但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体积大、重量大、需要大型助推火箭、发射准备时间长。
而且,这种卫星只有一个轨道面,可容纳卫星数量有限,也不能覆盖极地地区。
另外,因为距离地球遥远,所以通信延迟长、波束覆盖区大、频谱利用率低、数据容量小、终端发射功率大、不易实现终端小型化等等。
小曹所说,利用低轨道卫星做全球覆盖,从性能上来说确实是比中高轨道卫星更适合于互联网应用。
低轨道卫星,一方面由于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距离短,所以可以采用高频波段。
这是因为,在发射功率给定的情况下,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小。
而频率的高低,决定了通信传输带宽的大小。
单位时间传输的数据量上限跟着频率的提高而提高。
因此,高通量的卫星运行轨道主要集中于低轨道。
而小曹所说的互联网应用,因为数据量大,对通信带宽要求就高,确实需要采用低轨道高通量卫星才能满足。
而且,低轨道卫星因为距离近,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也小,频率复用也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这种卫星体积小、重量轻,利用现在的发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一箭双星甚至是多星同时发射入轨。
对于用户来说,接收这种低轨道卫星的信号,因为发射功率与普通陆地移动通信终端相差无几,所以终端的重量、体积也小。”
蘑菇云说的正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属于中高轨道卫星,造价在10亿左右一颗。
而中低轨道的小型卫星,到2019年已经能做到50万美元一颗的造价。
传统卫星种类多而数量少,主要原因是有效载荷种类繁多、要求各异,难以实现批量生产。
而原世界后期的小型卫星,已经尽可能实现标准化和模组化。
在制造流程上,借鉴了飞机制造的“流水线”方式。
oneeb,也是spabps,上行速度波动较大,也基本能保证在10mb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