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章 知行合一!(第3/4页)  北宋之无双国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我那里的书籍都积灰了。

    哎呀,都是珍稀藏本,还有很多是市面上罕见的古籍,哎,可惜了,可惜了,没人照看啊!”

    欧阳辩装模作样地摇头叹息。

    苏洵看着两个儿子心动的模样,苦笑道:“季默你啊,哎,去去,反正也白吃白喝你那么久,再去白吃白喝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

    欧阳辩这才开心起来。

    欧阳辩和苏轼多年未见,虽然书信络绎不绝,但书信哪里寄托得住他们的友情。

    “……三月的时候,我获授河南福福昌县主簿,子由获授渑池县主簿,原本想去赴任,但老师以及杨待制推荐我们参加制科考试,所以这一次就先不赴任了,等着明年参加考试好了。”

    苏轼和欧阳辩说道。

    欧阳辩点点头,制科考试他是知道的。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贡举和制举两种,所谓的制举就是制科考试。

    和贡举不同,贡举是常规考试,从嘉佑年开始,每隔一年考一次,制举则是科举中的特别考试,由朝廷临时安排,算是贡举的补充考试,作为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的考试。

    相对比贡举来说,制科要更难也更加的严格。

    “对了,老师没有让你也去考吗?”苏轼道。

    欧阳辩点点头:“我爹是想让我去考,但我不想去。”

    苏轼奇道:“为什么不去呢,考好了,你也能更进一步啊。”

    欧阳辩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您说得对,考好了自然是好,可考不好呢?

    咱可是堂堂状元,我的才识需要再次通过一次考试去证明吗?

    就像是打架一样,我偷偷拿着搬砖拍晕你们这帮练家子,当然是打赢就跑啊,我还要回去找虐是怎么回事,我脑子瓦特了啦?

    “……子瞻啊,这一次换差遣之事,卸了知央行事,我才浑身轻松下来,我想好好地歇一歇。

    这几年太忙了,以至于我诗词都没有时间写了,我得慢下来好好地积淀一下,好好地整理这几年的所思所感,这对我的学问应该会更有好处。”

    欧阳辩颇有感慨地道。

    苏轼不由得颇为佩服:“季默年纪比我小,但任事比我重,现在思想深度还比我深,我在你面前真是自愧不如,要不,我就不参加制科了,我就跟着你好好地读书。”

    嘿,您可别。

    欧阳辩赶紧解释,免得把这孩子给忽悠瘸了。

    “子瞻啊,咱们的情况不同,我是做了事之后要积淀,你呢,是还没有真正的去做事,所谓知行合一,你学了还得去行,行了再学,这样才能够相互促进。”

    “知行合一?”苏轼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句话的不同。

    苏轼的诧异令欧阳辩顿时一惊,知行合一的观点是明代时候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论点,现在还有这说法呢。

    欧阳辩含糊解释一下打算糊弄过去:“里说道,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我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来理解。不行,也不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是有益的,子瞻在知上面顶尖的,但还得去行,行了之后,再来回馈你的知,这样才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苏轼越听越是惊心:“没想到季默你的认知已经到了如此的深度,简直是令我望尘莫及啊!”

    旁边一起坐车的苏洵、苏辙两父子,原本是无意细听的,但听到这里却是大惊。

    苏洵惊叹道:“没想到几年没见,寂寞的学问竟然增长到如此精深奥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