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杨氏就有怎么一个机会。
朝廷将新犁以“五丰”为名,并以制书方式正式表彰。
可见杨家二房是要流放百世了。只要将这件记入族谱,五丰杨氏的名声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偏偏杨柏德正在闹分宗。相对宗族,现在杨家二房底气更足。
虽然分宗不容易,但要真让他闹下去,就算最终没能分出去。五丰杨氏也别想沾光,甚至还会成为笑话。
宗族的这次妥协,大概是为了安抚杨柏德,也是为了安抚杨皓。
他们更迫切想要做的,是让杨皓记入族谱。要不然五丰犁的事,真不好写。
谁让朝廷的制书重点表彰的是杨皓,也就是确认了杨皓才是五丰犁的发明人。
如果杨皓不入族谱,五丰犁就不能写入族谱了。
以后外边提到五丰犁,就必然会提到杨皓。
他们也想让在提到杨皓时,在前面加上一个前缀:五丰杨氏。
宗族的算计,杨皓知道。
杨柏德和杨明肯定也知道。
不过既然杨柏德不计较,杨皓也懒得计较了。
只要宗族不会影响他做事就行。
他还真的是有事要做。
在西厢内,他正忙着,杨昭找来了。
“六兄,你这是在做什么?”杨昭看到他用双头尖的铁钉将两块木板钉成一块。边上还放着木匠的工具——刨子。
他怎么不记得家里有木匠工具来着。看着还是新的。
杨皓将木板钉好了,放下说:“你找我有事?”
杨昭忙说:“小弟是特地来跟六兄道谢的。”
“你我兄弟,有什么值得这么郑重的。”
“对六兄可能是举手之劳,但若非六兄让父亲带我一同去县衙,县尊大概也不知道我。县尊不将我报上去,朝廷更不会知道我。”
杨皓笑说:“原来你是要说这事啊。以后好好读书便是。长安是花团锦簇的好地方。你去了,可不要看花了眼,忘了去长安是做什么的。”
“那绝不能。”杨昭立马保证说。“小弟知道入四门学机会难得。我那些同窗,求还求不来呢。小弟定然珍惜这机会。”
“你知道便好。”杨皓觉得有个弟弟可以偶尔教训几句,其实也挺爽。“你当知道,父亲得知你与大兄能如四门学,激动得流了一缸泪。我当日返家,也没见他老人家有那么激动呢。”
“六兄莫要误会父亲。往日你还未回来,父亲时常念叨你,还让小弟与大兄日后一定要找到你。”
杨皓看把他急得,忙打断他,说:“你既然来了,就帮我忙吧。”
说着,他有拿起了木板。
“六兄这是要做什么?要做东西,何不找木匠做?”
“木匠做不了我这东西。”杨皓拿着直尺,量着木板的宽度。又那了刨子,将木板刨平整了。
杨昭看了一会,问:“小弟有什么能帮六兄做的?”
“你去厨房帮我取木炭来。就用那些小树枝烧成的。最好是那种还没完全烧透的。”
打发了杨昭,他又了两根木片,夹着一根木条,用钉子在一端盯上。
调试了一下松紧,可以用说掰动,不用力又能固定着角度的。
最后又用一根两头钉,在木条中间钉了一半进去。钉额角度,也是尽量垂直。然后又将钉子一头用矬子重新弄尖了。
等杨昭取来了木炭,他选一根硬度足够的,绑在两根木片另外一头。
一个简单的圆规就做好了。
“原来是规啊。”这东西杨昭认得。
杨皓点头说:“它只适合画圆,所以也可以称为圆规。”
杨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