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德又对杨皓增加了支持度:“我家有几根上好的柏木,文木匠你看可能用?”
“柏木有些浪费了。”
“不妥啊,阿耶。那不是你收来留做寿材的?”
寿材?
杨皓有些意外。如果他没理解错……寿材就是棺材吧。
便宜爹要用做棺材的木头来给他做犁?
四舍五入,岂不是拿了棺材本出来支持他?
那多不好意思啊……
他忙说:“文木匠,你家中应当有可用的木材吧?若是有,你且拿来用,价钱好说。”
木匠说:“我家中确实有些可用的木材。只是这犁铧,杨六郎你要用钢的,我就没办法了。”
杨明马上说:“我等会就去鄠县让人打。”
杨皓说:“还是我去吧。”
他设计的犁铧,将犁铧和压壁融为一体了。为的是能让犁在行进过程中,自动翻土。
这样的设计,杨明未必能说得清楚。
犁铧也不是打刀剑,不用什么百炼钢。
只不过要打成内弧的,哪怕老铁匠了,要打出来也颇非一番功夫。
去了县城,找到铁匠解说清楚。
杨皓看着他将东西打好,算着用时将近一个小时才打了一个。
他觉得……
要想将这新犁推广到全大唐,就有点难了。
据说这个时候,有一百数十万户人口。这应该是最少的,大概还有一些山里人还能统计起来。
就算其中七成家庭要换犁,也将近一百万。
一个经验老到的老铁匠加一个学徒,也要一个小时才能打好一个犁铧。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大唐都换曲辕犁,仅仅是一个犁铧,也要耗时一百万个工时。
而且是大唐时代的中级工程师职称的铁匠的一百万个工时。
再加上,伐木工、木匠、采铁矿等等各个工种加起来,所有工时加起来……
杨皓也想到了流水线。
不过流水线这种管理手段,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比如说,衡度必须统一。
他甚至不知道,大唐的工匠对于尺寸,用的是否同一个标准。
或者说,他不敢肯定,大唐的衡度标准是否精准。
要想流水线,工艺的关键,是标准化。
如果达不到要求,想要进行生产线生产,达成标准就是一个大工程。
另外,还必须集中生产。这个难度更大……
大唐想要短时间内全部换成曲辕犁,好像还真有要拿棺材本出来的意思了。
算了。
国家民生这样的大事,怎么解决,还有朝中的衮衮诸公呢。
那用得着他瞎操心?
杨皓自嘲:想那么多做什么,典型的没事找事。
犯贱!
……
有了木材,文木匠又带着学徒一起来。
制作木方其实不用花多少时间。
最耗费时间的,是要将图给摸准了,然后制作出来的零部件,能正好组装成成品。
毕竟,这是第一次制作,几乎说有部件可能都需要调整。
整张犁的关键部件,是辕。曲辕的弯曲没确定之前。其它部件就没办法完成加工。
而曲辕要略呈s型,加工难度就更加大了些。
文木匠在杨家做了整整一天,才将杨皓要的犁做了出来。
将犁铧码钉定在犁床上。
杨皓提了提,比他想象中要重一些。不过这可能是因为用的木材密度比较大。
还有像犁床那样的部件,也太厚了些。完全可以做得薄一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