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蒋国柱的分析,梁化凤脸上的忧色更重,但还存有一丝侥幸心理:“就算张总督和董卫国对邓名军心、士气的报告不实,不过人数总做不了太多假吧?几份邸报都说邓名这次自带了两万多兵马逼近武昌,久攻武昌不克之后,还有一半的兵马折返江陵了,到江西的只有一万余人。”
“一万人又怎么样?”蒋国柱瞪了梁化凤一眼,关于邓名军队规模的情报有很多来源,不像“九江闯关”那样容易伪造,就算湖广总督已经与邓名有私下交易,那也多半不会在这种很容易被戳穿的情报上作假。而且武昌、汉阳归根到底还是在张长庚手中,不管他是靠实力守住的,还是乖乖交银子赎买的,他都只有夸大邓名实力的理由,而没有替邓名瞒报兵马的动机,除非他打算倒戈了,而蒋国柱看不出张长庚采取这样不智行为的迹象。
因此梁化凤说的没错,蒋国柱估计邓名也就带了一万多本部来,而在武昌折返回去的兵马,多半正如张长庚在奏章里说的那样,是打着李来亨旗号的虁东兵。当然,蒋国柱认为这一万人绝不是张长庚声称的虁东精锐,而是李来亨借给邓名的辅兵,正因为可有可,只等邓名送上门来。因此本官苦口婆心,要这厮赶快赶回江宁,向蒋巡抚报告这里的真情,免得耽搁了众将的一场富贵。”说着朱国治朝着那颗人头一指,朗声说道:“可恨这厮却狗仗人势,就因为懒得多跑一趟路,硬是要把兄弟们到手的大功踢进水里,本官又岂能容他?”
环顾了厅内众将一圈,朱国治缓缓说道:“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本官觉得还是让蒋巡抚了解安庆这里的军心、士气为好,因此本官打算给江宁送回一封请战书,不知道在场的诸位将军,谁愿意与本官联名啊?”
“末将愿意!”朱国治话音才落,就有一个与他串通好的将领走上前一步,大声叫起来。
几个与朱国治串通的将领先后上来表忠心,这时其他将领听到院子里传来哗哗的甲胄碰撞声,大批全副武装的清军士兵涌到院子里。
刚才朱国治的一番话已经让不少将领动心,最近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有邓名找到挫败的传来,既然连江西那帮绿营都能让邓名迟到苦头,这些江南兵将都觉得邓名或许真的是气数将近了。等看到背后的院子出现士兵后,那些仍在犹豫不决的将领也不再迟疑,纷纷表示他们愿意朱国治联名请战。
“好!”朱国治大笑一声,让人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请战书,提起笔来饱蘸浓墨,龙飞凤舞地在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人也一个接着一个,在领衔的布政使大名下面署上自己的姓名。
“军心如此,何愁邓名不破?”朱国治深知此时不能给将佐们反悔的机会和时间,当即宣布全军出城,前往江边扎营,做好迎击邓名的准备。
在朱国治想来,既然邓名无力应付江西的水师,那他就算有船其中也肯定以小船居多——小船多就意味着纵队拉得很长,通讯不变而且容易拦截;而且在江西绿营的反复骚扰下,多半已经有很多明军不得不弃船登岸了,那就更轻松了。
即使不能生擒邓名,这也是第一次主动出击,胜利的意义足以让朝廷不追究朱国治的罪名,毕竟没有他的抗命就没有这场出击。
……
当邓名发现出城扎营的清军后,他一度还以为这是江南的精锐,身旁还会跟着重建的苏松水师。
不过邓名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苏松水师的踪影,和让他不禁有些疑惑:“若是苏松水师不在,他们光凭陆军又怎么能拦得住我们?这也肯定不会是江南绿营的主力。主力没有不和水师紧密配合的道理。”
对面的清军虽然有两万多,接近三万人的样子,但是旗号庞杂,看上去蒋国柱的巡抚标营、梁化凤的亲卫也都不在其中。
“一个布政使,虽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