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节 观感(第3/4页)  伐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肯定会大批逃亡。

    “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得如何了?”邓名听完任堂的募兵报告后,就问起这些明军不打算立刻吸收的丁壮。对于那些来骗吃骗喝的人,邓名招待他们吃了一顿饭,然后才客气地请他们离开,这些愿意当兵,但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人更多,邓名并没有简单地驱逐了事,而是下令给这些士兵上文化课。

    “十以内的数字至少都认识了一半了吧。”任堂答道,这些投军的丁壮当然没有进行军事训练,人数又数以千计,邓名没有那么多资源去教授他们文化知识,所以他们识字的进度很慢。

    “嗯,等他们认识所有数字和百、千、万后,再教他们认识石、斤、两、钱、分,然后就可以让他们走了。”

    “遵命。”任堂对这个命令很满意,作为一个江西人,他很高兴邓名能够善待江西百姓——任堂这个士人同样没有把不从事生产的商人放在心上,而邓名也很小心地把统购统销这件事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把这些人留在军营中,供给他们饮食当然也是一笔支出,不过邓名暂时还承担得起这笔负担,目前所有支出都是出自九江的库房。以往起义军喜欢开仓放粮,用来收揽民心,向百姓说明义军是平民的朋友而非敌人,而且这也是招揽丁壮的有效手段,很多穷人就是因为能在军中吃饱饭这个希望而投军的。

    根据袁宗第、刘体纯等人的描述,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收买人心的方法,以李自成在洛阳开仓放粮为例。听说此事后,洛阳周围府县的百姓扶老携幼而来,见到仓库里小山一般的粮食后,这些远途而来的百姓拼命地往口袋里装,直到他们再也无法背动为止。离开仓库没有多久,百姓就会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把这么多粮食运出城,于是就开始抛弃其中的一部分粮食,勉强把剩下的背出洛阳——又走不动了,只好再忍痛扔下一些,挣扎着又走出数里——再次停下抛弃部分粮食……为了返回家乡,来取粮的百姓抛弃的粮食高达他们从洛阳仓库中取走的七成,当时洛阳周围道路两边,地面上都是白花花的粮食,这都是袁宗第和刘体纯亲眼所见,在河南因为灾害和官府的横征暴敛而陷入全省饥荒的崇祯年间,这实在是令人心痛至极的巨大浪费。

    这次在九江邓名就改变了一些方法,他知道很多来投军的人就是为了吃饭,这些人邓名愿意为他们提供足以糊口的每日口粮,交换条件就是在明军这里学会简单的数字和计量单位。

    如果允许百姓自己从仓库里背粮食走,不但会被周围缙绅视为流寇作风,就是对百姓的宣传效果也很值得怀疑;而邓名提供给一个丁壮十几天的口粮,并不会比一个丁壮使出吃奶的气力从仓库中能拿走的粮食更多,也不用担心被浪费抛弃。这些人在明军军营中要呆上十几天,对明军的好感肯定也会高于简单进仓库搬一趟粮食强,这些简单的数字和度量单位也肯定会被他们经常用到,而每当他们用这些技能时,就会记起这是明军给他们益处。

    任堂的主要工作是募兵、甄别和进行宣传,那些被认为可靠的丁壮就会交给周开荒进行训练,从攻克九江到现在,连同吸收的俘虏,明军获得了六千新兵,其中两千是水手。

    “完全没有战斗力,远远不能与我们的常备军相比,即使再训练一个月也达不到提督的要求,在返回都府前,他们只能被当作辅兵使用。”和邓名从张煌言那里得到的义勇军不同,这些江西兵战斗意志、士气都要差得多,更是毫无战斗经验,在周开荒看来,甚至还不如成都那些参加过军训的同秀才。

    如果把这些人编入战斗部队,肯定会拖累现有的明军部队,可如果编入辅兵部队邓名又有点不愿意,因为他已经开始在成都实行优待退伍军人的政策,以后还会推行更多的新政策。要是这些新兵没有为军队贡献什么力量就享受这些政策的益处,老兵们可能会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