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节 漩涡之中(第2/4页)  血唐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大笑话,不登大雅。对此,李隆基是知道的,也正因此,李林甫在国子监任职的经历才格外地令他刮目相看。一个胸无点墨之人,竟能将群贤荟萃浮华成风的国子监整治得井井有条,备受读书士子敬仰,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靠的定是严守规矩的一个“威”字。李隆基任张九龄为中书令,同时也要整顿朝中重文轻实过于浮华的风气,李林甫这些特质倒让他想起了当年开元新政的宰相-----姚崇。

    第三,李林甫经宇文融举荐到御史台,为的就是绊倒张说,然而宇文融张说罢相,却没有牵扯到李林甫,可见其大局观和城府绝非一般,这也让李隆基也找到了平衡张九龄裴耀卿二人重要的砝码,甚至在必要时候,扶持李林甫来打压太子势力,也在可行范围之中。

    第四,就是即将被罢相的门下侍中,韩休。就在萧嵩请辞的前几日,韩休也找到李隆基,向他当面举荐李林甫。李隆基也明白,韩休定是听到了什么,自知离赋闲不远,这才向他举荐能人。有道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李隆基念其功劳,也将这句忠言记在心底。

    见过了张九龄和李林甫,李隆基心头沉甸不散的阴霾也轻了许多。殿外雨水渐止,李隆基起身舒展筋骨,双眼锁着身后的紫檀木龙椅,眉头紧簇,自言自语道:“韩休不提,倒是不怪,提及林甫,不可不防。”

    李林甫从宫中折回府邸已是酉时过三,方才在皇帝面前抓准时机,竭力争取,却也被李隆基以无声了之。李林甫在宫中干了二十年,对于这位皇帝的脾性还是知道的。方才在宫中,李隆基没有当面下诏,并非怀疑,定是留有后手,至于是何等后手,李林甫还是琢磨不透。

    偌大的书房中只点了几根两指粗的红漆烛,火亮之中,墙壁渗着血色。李林甫与幼子李岫对读于烛光之下。书房与府邸开阔宏伟的其他房屋截然不同,狭小而空旷,书房之外,数十米之内无人,书房当中,烛火所映之处,也没有什么像样文物摆设,除了简单的笔墨纸砚,空无灰尘的书架之上,甚至连几本书都没有。

    “大人已是黄门侍郎,拜相是迟早的事,内廷节流举步维艰,大人何不向陛下辞掉这桩差事?”《左转》卷下,李岫那张俊俏的公子脸格外白皙,眼神之中流露着一股年少老城的神秘。李岫年虽十六,但在是李林甫的几个儿子中却是最为聪慧,李林甫每逢难事,都会跟自己的小儿子烹茶而坐,促膝长谈。

    李林甫未答,单手端杯,饮着滚滚热气的二壶龙井,目露光漆,不乐观道:“岫儿可知凶险?”

    “凭大人之能,但愿有惊无险。”李岫目不转睛望着书卷,头也不抬道。

    “此事尚不好说,为父须静观其变。”李林甫略显老态,沉沉点头,凝着茶碗中泛起的滚滚热气,随手倒入水漏,重新斟满茶碗。

    李林甫:“内节于廷,一劳永逸,陛下不愧千古圣君,此事托付于臣,乃是圣恩眷顾,为父不敢掉以轻心。”

    李林甫抬起茶碗自饮,却被李岫用书卷格挡。李林甫面不改色望着儿子,似有疑虑,只听李岫声色响亮道:“陛下将大人当作棋子掷出,以保全他人,难道大人不知?”

    李林甫双眼有些干涩,沉缓眨着,不怒不喜,倒是无奈更多。李林甫放下茶杯,将热茶双手递在李岫案前,伸手示意喝下。李岫见父亲听进心去,只好放下书卷,恭敬接过查完,不顾茶烫,一口吞咽下肚,吐着舌头,用手挥扇去热。

    “烫,慢些。”李林甫不看李岫,盯着茶杯嘱咐道。

    “是,父亲。”李岫说得清楚,也记得明白,父子二人早有规定,凡事涉及朝政之事,无论何时何地,李岫必须要尊称其父为“大人”,其余时候,则可随心所欲。

    “圣君在上,盛世当空,为官至此,棋子也未必不好。”李林甫拾起李岫放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