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力薄,除了邠王守礼,在朝中并无根基,陛下重恩托付,诚心待他,老奴料二十年内,唐生必会死心塌地,效忠陛下,日后若成气候,陛下也可加以左右,以免遭奸佞利用。”
李隆基哈欠过后,面露疲态,不悦道:“你倒是比朕算得清楚。”
高力士一听,米粒大的汗珠湿了官服,跪地赔罪道:“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倒没多想,习以为常,既没有开口宽恕,脸上也半分无怒意,双手背后走出殿外,高力士站起身子,紧随其后。
李隆基仰天而望,阴阴沉沉宫墙与天界缥缈巨云之间,露出一道深渊无尽的灰暗缝隙,这道天地间的裂痕就像李隆基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梦魇。李隆基想起当年即位皇帝之初,太上皇李旦把控军政要务,不肯放权,太平公主联络朝臣,在朝廷与他分庭抗礼,到最后,不得不用政变逼宫,将自己的父亲和姑姑送上绝路,这一切过往,如烟聚散,历历在目,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每日都不曾忘记,对于他这个开创盛世的太平天子来说,皇权与皇亲,永远都无法兼固。
李隆基长叹三声,双手凭空搓碾着拇指指纹,回头对高力士说道:“吴王祎,西宁王仲,身为皇室,皆为忠勇,但有所不同。仲静民以抚,无为而戍,十九年来,深得民心,名载一方,朕不忍辜负,因此破格卓拔唐生;祎乃军中柱石,威望高耸,又为朝廷立过赫赫战功,若无人从中挑唆,朕何尝不想善始终焉?力士,你不糊涂,吴王与张说,九龄文臣走得亲近,若他们联手太子,文臣武将一齐向朕逼宫,到时候就算是朕,也无可奈何。而今,朕派遣唐生为副节度使,驻军东北,名为副使,实为警示,吴王若知朕的用心,自当有所收敛,授唐生治军兵法,断朝中朋党往来。”李隆基绕过躬身而侍的高力士,眼光如剑,颚骨仰天说道:“他若不肯,朕也无法两全。”
高力士伫立在李隆基身后,双目低垂,他太了解这位自己侍奉了近三十年的真龙天子。这三十年来,李隆基是如何从一个无关储位得庶出郡王,一步一步壮大势力,经无数次政变的洗礼,不惧强敌,凭一己魄力,彻底改变整个李唐江山的命运,随后成为国之储君,最终成为独揽皇权的千古帝王,可以说,没有人比高力士更清楚李隆基一路走来的艰难和苦楚。李隆基登上皇位,二十年过去了,作为李隆基身边最为信任的仆人,高力士知道,自己不仅要辅佐李隆基处理朝政,提防政变,更重要的是,他必须适时地安抚帝王千疮百孔的冰冷内心,这样才让李隆基以宽仁之心去治理国家。有了这样特殊的羁绊,高力士身为宦官,地位在朝中地位之高,更是千古罕有,无人可及。
隐隐之间,高力士被李隆基言语中的气魄所慑,他没有说话,只是把腰躬得更低了。
“力士啊,你可知朕心中矛盾?”
“陛下想得周全,依老奴看,并无不妥之处,如此一来,唐生承受陛下厚恩,同时肩负重任,其中变数,都系在唐生一人。不知此时此刻,唐生能否体会陛下的良苦用心啊。”
高力士说罢,与李隆基一同望向苍穹尽头,天有不测,谁人能料,就算高居帝王之位,又能如何?李隆基陷入沉寂静思当中,抬头仰天,见乌云又起,一阵阴风带雨,将冰凉的碎雨吹向兴庆宫密不透风的夹墙。雨势渐大,完全不似春雨之势,兴庆宫内的石砖上浮起霜气,李隆基高力士君臣也消散在不和季节的冷雨之中。
唐生出了兴庆宫,依高力士吩咐,住在了鸿胪寺中,鸿胪寺本是接待各国首领之处,唐生住在那里,出入皇宫办理差事也容易了许多。
长安城雨下三日,城中气候稍暖,雨雾不开,唐生独自前往父母所在陵墓,一身素麻,滴水不进守孝三日。第四日,长安城周边放晴,和煦宁人,唐生未加拖延,前往兵部领了官服官牒,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