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8章:改革准备(第4/4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以走。但无节制的掠夺,最终只会造成剧烈的反弹,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一旦连掠夺世界都无法支撑自身消耗的时候,局面也就会走向崩溃。

    后世的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反面教材,尽管称霸了世界,但终究无法长久。

    大明要想长期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内部就能出现严重的骄奢淫逸之风,依旧需要老百姓勤劳做事来换取美好生活,付出与获得需要平衡。同时在对外掠夺上,大明也不能学后世的英美那样,无节制的进行掠夺。

    所以如今大明,从来不和其他国家签订赔款协议,即便是战争胜利了不会让对方赔钱。更不会以各种手段去羞辱对方,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也如同一个木板,如果打一颗钉子进去,即便拔出来了也还留着一个洞。

    同时掠夺的方式,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属于比较温和的掠夺方式。

    掠夺回来的财富,也不是胡乱花掉的,而是用来发展自身,投入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而不是如同后世的西方国家那样,用对外掠夺的福利来不断取悦选民。

    利生于害,害生于利。

    西方人缺乏这种基本辩证观,而拥有道家文化的汉人,对这个道理却是非常明白的。

    如今大明对外掠夺的利益,一方面是用来发展了,一方面则是用来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让那些不懂得努力奋斗的百姓,或者没有工作能力的百姓能够活得下去。至于过得好不好,那就看自己是否努力,同时为百姓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

    过去明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贵整天横着吃、睡着长,而普通百姓负担很重,即便想努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和足够的资源,即便是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这才是内部社会矛盾那么剧烈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这样的状况。打击特权阶级,让百姓获得可以努力和奋斗的资源与机会,同时保障他们的劳动果实不被特权阶级大量侵蚀。

    从古到今,中国的太平盛世,基本上也都是类似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没有那么精细。因此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竞争本能,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很可能变成一群虫。但这样的模式,实则是比西方人的那种高福利制度更为长久和理性的。在这样的国家长大的国人,放到世界各地,竞争力比那些蛮夷强得太多了,但在团结方面就会差一些。

    然而这样的一个国家,一旦走上发展的正轨。即便之前混乱到了极点,国力衰弱到了冰点,同样也能够通过自身奋斗迅速崛起,重新攀升到世界巅峰,拥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复兴能力,这也是这个民族长命的秘诀。就如同股票,总是有高有低的,走是看走到哪个阶段罢了。

    北方新政各省,以及海外各个殖民地省份,此时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改革,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正轨上。

    但是南方各省的百姓此时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由校决定继续滚动改革的车轮,碾向那些特权阶级。

    春节过后,蒙古战争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一个寒冬过后,蒙古的反抗力量已经衰弱到极点。林丹汗同样也在中亚吹了一个冬季的寒风,蒙古草原他是回不去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的被赶了出来。每当想起明军的恐怖战斗力,简直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

    朱由校忙着和内阁敲定改革地区的官员派遣名单,同时将蒙古的军队分批从前线撤了下来,并且开始向湖广、江淮地区派驻。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