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5章:日本内战又起(第2/4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方面是进入城镇之后生活成本的增加。对于没有什么存款的普通工人而言,只要几个月不做事,就会坐吃山空,所以只能不断的工作。好似有一条鞭子,在背后不断鞭挞着人民前进。

    古人将管理百姓称之为‘牧民’。人民实际上没有自我管理能力,一旦百姓日子过得很安逸,就不愿意做事,这样的劣根是广泛存在于各个阶级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那些权贵同样如此,一旦那些权贵不用做事就能获得利益,那些权贵也不愿意做事。

    不做事就产生不了财富,而是在不断消耗财富,整个社会就穷了。

    一番改革之后,北方各省的权贵利益输送脐带被不断剪断,他们也需要做事了,去考虑如何赚钱的问题。而普通百姓也脱离了农村自然经济,从整天无所事事,甚至是想做事有时候都找不到事做,变成有事做,而且不做事在城镇就无法维持正常水平的生活。

    大家都在做事,就能创造出大量的商品,分配分配之后,不管什么阶级,日子都能过得还行,就是累一点罢了。苦一点累一点,实际上对人民是有好处的,只可以避免更大的苦难降临。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苦难,正所谓多难兴邦。人只有在绝境的时候,才愿意去奋斗,只要肯吃苦必然是可以出头的,至于能出头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世界上最深厚的,只要愿意艰苦奋斗,根本无惧苦难。

    此前的大明,就是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才会酿成满清入关的巨大苦难,那样的苦难就太大了。

    一个人最可怕的也不是吃苦、受累,而是没有苦累可受,一旦安逸过头了,苦难降临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大明即便再有钱,朱由校也不会给普通百姓非常安逸的福利待遇,大家都不做事了,那国家不就衰弱了。

    同样的,对于那些没有进取态度的资本家。也是坚决淘汰的。即便是在国有资本财团内部,那些红顶商人也面临着淘汰制度,能者上,不能者下。没有什么千秋万代的稳固利益,没有谁能够坐在家里翘着脚就能收到钱。

    不过该有的保障制度还是要有的,随着天启九年的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朱由校进一步的完善了新政地区的保障性福利。

    首先是孤寡、残疾群体,朝廷加大补助力度。让这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群体可以能够在城镇中生存下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这样的基本生存权不仅仅是吃饱饭了,还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的问题。

    养老院、孤儿院这些设施在各省各州县皆有修建,三餐朝廷保障,居住、医疗、教育也是朝廷保障。

    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群体则每个月给予低保补贴,补贴额度为每月1元,算是比较高的补贴,能够很好的保障基本生存。毕竟此时的大明没有外部剥削。而且生产力全球最高,可以通过商品出口等方式盘剥落后国家,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确实可以高一些。

    而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力度也有所增加,全面在新政地区推行小病自掏腰包,大病朝廷报销的制度,避免工人因为生病而倾家荡产。

    对于困难户,给予不同方面的救助。如果是子女太多导致的贫困,朝廷可以让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免费,并且给予一定的食品补贴费用。如果是具备劳动能力,却因为好吃懒做导致的贫困。那就只能保障他们不被饿死,保障金比较低。

    工人失业可以申请失业补贴,确保工人在城镇中能够生存下去。例如是因为伤病导致的失业,每个月的补贴都是1元。如果还有子女在受教育,义务教育的学费也可以全免,如果没有住房,还可以申请廉租房。如果是因为找不到满意工作而失业的,那么补贴金额则比较低,只是保障他们不被饿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