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6章:瓜分战争红利(第2/3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并且开发出多少地方,就能产出多少棉花。

    青海和颐部同样也投降了大明,朱由校随即也排人前往青海建立行政。同时划分草场,改变和颐部的生产、社会模式。

    天启七年五月,朱由校宣布大明成功收复西域,并下旨成立西域省,并在关内各省招募移民。

    消息刚公布出去,各省百姓纷纷轰动。

    自从新君登基以来,也只有七年的光景。可是这七年里,却是不断的在开疆扩土,这几年尤为厉害。

    不仅扫平了建奴,打败了蒙古,又攻下了南洋,还开拓澳洲,如今还收复了西域。而且还在北方把改革搞得风生水起,如今新政地区经济繁茂,百姓都能实现温饱,文治武功都是一流。

    当然这都是一些有识之士的看法,而更多利益遭到损害的群体则是对皇帝满腹怨言,恨不得皇帝明天就嗝屁了。

    这年夏天,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海路乘船到达天津,一路来到了京师。在海上只见千帆竞渡,到了天津港更是商旅云集。在这京畿之地,一路上都是车水马龙的景象。给人的感觉就是马多、车多。

    这几年大明的马价下降得很快,特别是在北方各省,马价变得十分便宜,唯有能够当军马使用的马匹价格才比较高一些。主要还是大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草原经济区,获得了广袤的产马地。

    如今的大明,东北能够产出大量马匹,河套地区亦能产马。加之新政地区商业不断发展,财富积累之下,马匹数量也急剧上升。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公路上到处都能看到马粪,为此官方有派人清扫,但马粪还是多。

    京畿地区的百姓,精神面貌则是十分不错。

    很多农民、工人都是穿着染色的棉布,看起来很鲜亮。而且从面色上能看得出来,大多数日常饮食还是不错的。

    京畿地区的百姓显然人人都能获得最起码的温饱,不能实现温饱的都是那些好吃懒做的。不能做事的,朝廷也都给了低保补助,温饱也不成问题。

    “变化真大啊!上次跟随父亲来京,到处都还能看到生活困苦的百姓,如今都看不到了。”少年来到京城外,发现外面的京城城墙外面的棚户区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街道,一排排新房子。

    京师这些年发展下来,人口增长有点大。尽管当初将那些生活无依的流民移民去垦殖荒地,可后面的发展过程中,却是涌入了很多新人口。

    特别是很多外省百姓,来了就不想走了。当时朱由校对户籍管得也不是那么严,户籍迁移还比较容易,结果造成京师人口暴涨。这才让朱由校明白了后世中国户籍限制的一些好处,因此户籍迁移的关卡变得严格了许多。

    不过如今的京师,人口已经增长到了400多万,绝对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内的土地自然不够用了,城墙肯定也是不能拆的,于是在城外又圈了一环地,算是京师的三环吧!皇城是一环内,外城是二环内,城外则是三环。

    少年来到一路来到了皇家科技学院,今年的招生考生已经结束了两个月,还有三个月开学。为了方便路程远的学生来京入学,招生考试都会提前许久。

    少年叫方以智,以极为逆天的成绩考上了皇家科技学院。他来到皇家科技学院报道后,便被安排去旁听了。皇家科技学院历来都是这样,报道了就能去上课了。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自己安排上什么课,学生也经常被安排去讲课。

    来到皇家科技学院的方以智,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皇家科技学院的一应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衣食住行都十分不错,可以让人集中精神放在学习上,而且皇帝每个月还会发放补贴。

    而且皇家科技学院里面环境优美,京畿地区如今确实发展得不错,但环境问题也已经开始出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