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九十四章 京城寄来的包裹(第2/3页)  华娱之黄金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部剧播出的时候,当时国内已经有了收视率统计的手段,根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剧在播出之后,收视率一度达到了67%,甚至可以达到和《新闻联播》相当的程度。

    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这样的盛况在日后是极其少见的。

    后来,据说这版21集的电视剧,还被缩减为2个小时的电影,在美国PBS电视台播放,也大受欢迎。

    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其在艺术上的完美与成熟,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渐丰盈,对于外来的思想也逐渐苏醒,然而,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一部《京城人在纽约》,采用了全程海外拍摄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梦想与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国外的生活,也成为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国人感情历程的经典作品。

    这部剧与其说是展现个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全民族人的梦想与共鸣。

    可以说这部剧为沉闷已久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为向往外部世界,渴望富足和自由的中国观众打开了国际化的窗口,构建起了对于出国、经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丰富想象。

    不成功?

    那才是怪事呢!

    既然是必然,为什么还要去为了这件事烦恼?

    易青不干那种傻事,他要做的是持之以恒的做优秀电视剧,不断的推出好的作品,用事实说话,用好作品来不断的积累口碑,当人们看新画面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别人偶尔爆发,拍个好作品,那还需要担心吗?

    不过,倒也不是说《京城人在纽约》没给易青一点儿影响,至少他意识到,有些事得抓紧运作了。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剧本交给了阮若林,相信以老太太的战斗力和彪忽忽的劲儿,过审应该问题不大,他这边的选角工作得尽早提上日程。

    整个故事里的人物相对简单,最主要的也就三个,吕月月、潘小伟,以及吕月月的同事薛宇。

    潘小伟的话,易青基本上已经圈定了古添乐和梁超伟这两人,到时候选谁由赵保刚来做主。

    薛宇的这个角色虽然是男二,但是戏份一点儿都不比潘小伟轻,易青比较倾向于陈保国。

    之前在拍摄《闯关东》的时候,易青和陈保国曾有过合作,彼此关系不错,戏拍完了一直也没断了联系。

    这次正好再合作一把,易青也有信心说服陈保国接受这个角色。

    唯一有点儿难的就是吕月月了,这个角色的演员首先得漂亮,而且不光要美,还得有女警的干练,潇洒,甚至带着点儿野的劲头。

    易青合作过的女演员不少,但是符合这些特质的还真不多,东方文樱不错,可惜不够惊艳,邓洁也不错,可惜年龄不合适。

    思来想去,易青稍微觉得满意的好像就剩下陈虹了。

    要不····就找她试试!?

    转天,易青就去找赵保刚商量了,听说要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选演员,他都懵了。

    “你这······剧本都还没过审呢,就琢磨着选演员,我说咱们这是不是太早了点儿啊!?”

    “早?不早了,干什么都得提前准备着。”

    赵保刚无奈,易青的行事风格他也早就习惯了,思维太过活跃,他经常跟不上:“那行,别的咱们先不提,你就说说吕月月你打算找谁演?”

    吕月月是整个故事最核心的人物,比其他所有人物加在一起都重要,身为警察,她爱上了可爱却又不能爱的人,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却又牺牲得不够彻底,最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