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夫还要光脚踩进冰凉的河水中,在风中瑟瑟发抖地干活。只有晚上工钱发到手里头的时候,民夫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袁应泰在发钱的时候,亲自监督防止小吏贪污工钱,可以说是很好的尽到他的职责。
衡水县的乡亲们感觉迎来了春天,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然的春天,而是政策的春天。
穿越者曾经看过一个介绍中国气候变化的纪录片,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国的寒冷天数不是均等分布的,而是分组排列。十七世纪的冬天是最寒冷的,正好就是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
气温的变化,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朱由校已经感受到冬天的过度寒冷了,不光感受到他还见到了,大运河的冰冻时间相比以往也要更长一些,这意味着南方像北方输送物资的能力变弱了。
小冰河期的到来,会带来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朱由校打算尽量的多建造水利措施来应对天灾,在干旱的地区营建水库灌溉农田,在洪涝的地区修筑河堤防止水患。
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大的祸乱,朱由校最不喜欢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天人感应理论怕是要大行其道了。到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即使是尊贵的皇帝也保不住他的头颅。
政策的春天也是不容易的,恶劣的气候是皇帝的敌人,腐败的官僚是皇帝的敌人,虎视眈眈的满洲鞑子更是皇帝的敌人。
辽阳出现了奇异的自然现象,熊廷弼没有时间去担忧,他只会尽可能的做好防卫。熊廷弼把浙兵也就是戚家军的后代,部署在奉集堡。
奉集堡和辽阳、沈阳二城是一个整体。奉集堡在沈阳的东南方四十里远,是沈阳的犄角,不守奉集堡则沈阳孤。由童仲揆和陈策为总兵,戚继光的侄子戚金领兵两万驻守奉集堡。浙兵擅长使用火器,熊廷弼把所有的鲁密铳调给奉集堡,皇上提供的大量火药也汇集于此地。
熊廷弼自己和贺世贤带兵两万五千人驻守在沈阳,其中有紧急训练出的八千骑兵,他料定八旗军会先攻打沈阳,在沈阳他就在战场上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支持奉集堡和辽阳。
辽阳由张铨带兵三万来驻守,熊总督的要求就是死守,没有命令不得出城与鞑子野战。孙元化从京城带来的二十门红夷大炮很好用,沈阳城和辽阳城各布置十门做迎敌准备。其他边缘地区,也分别派兵把守。在前线总计有十三万部队,剩下的三万士卒在后方镇守。
孙元化是十一月中旬派到辽东前线来的,是火器方面的记住专家。
就如徐光启所言,孙元化的确是个军工奇才,他深入地研究大炮的性能,对大炮的仰角与射程的关系进行精确计算,总结出了一些科学规律,并把角度与弹程的函数关系制作成表格供炮弹手使用。仅仅转动仰角还不行,孙元化又设计出了一种可以灵活转动的支架,只要平面旋转炮身,再与仰角合作,就可以在前方形成一扇形平面。
不仅是制造火器,孙元化对制作精准的军用地图和建筑坚固实用的堡垒炮台也很有把握。他仔细地勘察过辽东前线的地形,先修筑了沈阳炮台。
在正月初,孙元化为辽东总督熊廷弼等文武官员们展示大炮的使用。为了检验效果,孙元化在沈阳城的炮台上做了一台活动支架,大炮也被稳稳地安装在支架上。
在火炮的覆盖面积里,沈阳城外设置了三个显眼的靶子。孙元化连续点火开炮,只听得雷声震耳,大家都见到靶子被轰成碎片,对火炮的威力和精准表示震撼。
现在,面对同僚们疑惑的眼光,孙元化熟练地操纵着手柄,骄傲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按表格转动手柄,覆盖面积就会增加好多倍。”
“射程远、覆盖面积大固然好,可城墙那么长,十一门大炮怎么布置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呢?”熊廷弼疑惑地问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