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对于现在军队的训练他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其一是要搞好组织编制,明确责任关系。没有编制的士兵就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不能打仗的。营将管把总,把总管哨官,哨官管哨长,哨长管队长,队长管士兵。
从积极方面讲,就是说各级都可以选择他们平素熟悉的认为能够担当这种责任的下属;从消极的方面讲,被选择的下属一旦作战时畏缩、退逃,平时惹事生非,挑选的人也要承担一分责任。这就使得军队上上下下紧密联接在一起,有利于步伐统一,共同对敌。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组建戚家军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四总为一营,基本上是四进制。戚继光这种军队编制和明军的传统编制是不一致的。第一,明军的传统编制没有和战斗队形结合起来;第二,明军的传统编制基本是五或十进制,如十个小旗为一个百户所,十个百户所为一个千户所,五个千户所为一卫。相比之下,孙承宗更喜欢戚继光的军队编制,各级联系更紧密,指挥更加灵活。
其二是准备好的武器。军队编成了,没有武器依然不能打仗,因此必须给每个士兵配备武器。在配备武器时,孙承宗认为应该讲究人和武器的完美结合。就是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和不同素质的士兵使用不同的兵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比如说年力老大的士兵使用大盾,年少便捷手足未硬的士兵使用藤牌。
其三是练号令。选好了兵,编成了队伍,配备了武器,军队已经组成,但还不能打仗,因为没有经过训练。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就讲过:“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弓马不素习而欲战者,未有不败者。”
训练首先是练号令。指挥军队靠的是旌旗金鼓,所谓“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擂鼓要进,鸣金要止;旗指东则东,指西则西;有令则进,有禁则止。只有这样,全军步伐一致,万众一心,共同对敌,才能夺取战争胜利。不然,几千、几万军队毫无秩序,乱成一团,必定吃败仗。
现在陛下为了让士卒们学习文化知识,招募了大量的秀才学生到军营里教士兵们读书写字,正好就把旌旗金鼓号令的具体条款,刊印发给士兵研读并背诵。
军营还要定期考核士卒号令是否记熟。如果一条记不下来,就要罚打一板。记熟号令还不够,号令还要保证绝对执行。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鸣金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违反号令的话,如果没误事,就执行杖打;如果误了大事,就只能军法从事。
其四是练习技艺。武艺包括使用火器的技术和使用领兵器的武艺,总之是杀敌的本事。士兵不会武艺,就强迫他们上战场,那就是让敌人屠戮他们。
孙承宗认为首先要向士兵讲明,练武艺是和他们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密切相关的,从思想上激发士兵练武的热情。还有就是要让将领或者教官耐心的事无巨细的把武艺传授给士卒。
士兵学会武艺以后,还要接受考核赏罚。技艺练得如何,要定期考核。考核要考对敌的真本事。火器要设立靶子,冷兵器要对打。制定严格的标准,分上、中、下三等。武艺没有精进的士卒,第一次可以免责,第二次就要受罚,总是原地不动的士卒就要被裁掉。
不仅对被考核的士兵进行赏罚,就是士兵所在各级单位的各级军官,也要根据所属士兵考核成绩的好坏而受赏或受罚。其所属部伍考核总成绩被评为中下等以上的受赏,被评为中下等以下的受罚。在这种严格的赏罚制度下,技艺练得好坏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挂上钩,不仅士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